症狀表現
外傷性胸導管損傷較早出現症狀, 早期易被誤診為血胸, 控制出血後胸腔引流液由清變混濁, 由淡紅色變為乳白色, 且隨著進食量的增多(尤為高脂食物)而增多。 病人表現為嚴重脫水、消瘦等營養不良的症狀, 胸腔內乳糜液積貯增多對肺組織產生壓迫, 縱隔向對側移位, 回心大靜脈回流不暢, 病人出現胸悶氣急和呼吸困難等症狀。 迴圈血容量減少和回心靜脈血流不暢, 使心排血量降低, 出現心率增快, 血壓偏低, 病人訴說心悸、氣急、頭暈和乏力等症狀。 乳糜液能抑制細菌生長, 故乳糜胸伴發胸膜腔感染較為少見。
發病原因
在正常情況下, 除右上肢和頭頸部外, 全身的淋巴液均輸入胸導管, 然後在左側頸部注入左頸內靜脈和左鎖骨下靜脈交接處, 流入體靜脈系統。 胸導管起自第12胸椎和第2腰椎間的腹腔內乳糜池, 沿著腹主動脈行徑, 在腹主動脈的右後方上行, 經膈肌主動脈裂孔進入縱隔, 在後縱隔內胸導管沿著降主動脈與奇靜脈間上升至第5、6胸椎水準轉向左側, 並沿降主動脈和食管的後方上行, 最後在左鎖骨下動脈後內側抵達頸部, 並流入體靜脈內。 鑒於上述胸導管解剖的特點, 位於第6胸椎以下(或奇靜脈水準以下)的胸導管損傷或梗阻, 常引起右側乳糜胸, 而第5胸椎以上(主動脈弓以上)的胸導管損傷或梗阻常引起左側乳糜胸。
導致乳糜胸的原因多種多樣, 但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一)外傷性 胸部外傷或者胸內手術如食管、主動脈、縱隔或心臟手術可能引起胸導管或其分支的損傷, 使乳糜液外溢入胸膜腔。 有時脊柱過度伸展也可導致胸導管破損。
(二)梗阻性 胸腔內腫瘤如淋巴肉瘤、肺癌或食管癌壓迫胸導管發生梗塞, 梗阻胸導管的近端因過度擴張, 壓力升高, 使胸導管或其側支系統破裂。 絲蟲病引起的胸導管阻塞目前甚為罕見。
其他原因引起的乳糜胸甚為少見, 縱隔或肺淋巴管的先天性異常, 偶然見於新生兒的乳糜胸病例。 極少數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病例, 因血栓或其他原因產生身體上部大靜脈梗阻或者肺淋巴血管瘤引起胸膜下淋巴液的滲出,
外傷性乳糜胸治療方法
(一)保守治療 通過胸腔閉式肋間引流或反復胸腔穿刺, 抽盡胸腔積液, 促使肺組織擴張, 消滅胸內殘腔, 有利於胸膜髒層與壁層粘連, 以促進胸導管或其分支的破口早日癒合, 並通過高蛋白高熱量低脂肪飲食和腸外營養和輸血補液以減少乳糜液的外溢而促使治癒。 保守療法一般適應于病人情況尚好, 胸腔乳糜液每日在300~500ml之下。 連續治療1周左右, 觀察病人有無好轉傾向。 假如保守治療失敗則應採取手術治療。
(二)手術治療 通過手術方法結紥破裂的胸導管或及其分支。 胸導管具有豐富的側支迴圈, 因而胸導管結紥後不致引起淋巴管道回流的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