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寶寶學步為什麼會脫臼

前不久, 鄰居孩子明明在蹣跚學步時, 奶奶見孩子走路搖晃晃不穩, 就拉著孩子的右手臂行走, 誰知還未走上幾圈, 明明忽然哭鬧起來, 右手臂垂下來就不能自由動彈了。 此時, 奶奶慌了神, 又是用手輕揉, 又是熱敷, 都不見效, 趕緊叫鄰居幫忙急送醫院求治。 經醫生檢查, 患兒系右側橈骨頭半脫位, 即民間所說的“牽拉肘”。

牽拉肘, 俗名“肘錯位”, 醫學術語叫做“小兒橈骨頭半脫位”。 牽拉肘是許多家長或親屬帶寶寶玩耍時“好心出差錯”而惹下的麻煩。 當給小寶寶穿衣服, 或拉著手散步, 上下樓梯突然跌倒, 猛然牽拉孩子的胳膊後,

都會發生牽拉肘。 這時孩子驟然間啼哭不止, 或喊叫被牽拉的胳膊疼痛。 孩子的肘關節往往呈半屈位, 前臂呈旋前位, 不敢旋後, 不能抬舉與取物, 不能自由活動, 在肘關節的橈骨頭處有壓痛, 局部卻無明顯的腫脹和畸形。 這種錯位好發於4歲以下的兒童, 6歲以後卻少見了。 這是因為4歲以下的兒童橈骨頭上端發育尚未完全, 肘關節囊及韌帶均較鬆弛薄弱所致。 由於“肘錯位”後患肢疼痛致活動受限, 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其他肘、肩部損傷而延誤處理。

牽拉肘的診斷並不難, 關鍵在於對本病有所認識。 患兒一般都有患肢被縱向牽拉的病史。 傷後因局部疼痛而啼哭不止, 肘關節處於半屈位, 前臂呈旋前位,

拒絕他人撫摸患肢, 不肯舉手及用手取物。 肩部、腕部及手指活動正常。 仔細檢查時, 可發現肘前外側橈骨頭處有壓痛。

一旦兒童發生肘錯位, 家長不必驚慌失措, 採用手法復位治療即可。 由於手法較為簡單, 家長不妨先試一試, 如果不行, 再去醫院就治。

具體操作方法是:抱患兒端坐, 術者同患兒相對。 將患肘屈曲90度置患兒身旁。 術者一手握住上臂下端, 以防止肩關節轉動, 並將拇指置於橈骨頭處。 另一手握住患肢手腕, 連續做數次前臂旋後動作。 此時, 可聽到清脆的輕微彈響聲或手指有彈跳感, 表示橈骨頭已復位兒停止哭鬧, 並可用患手上舉取物。

橈骨頭重定後, 一般不需要固定, 但應該提醒家長注意的是, 切忌不可用提物的方式突然奉引小兒手臂或用粗魯動作給小兒更換衣服,

以免脫位再次發生而形成習慣性脫位。

對脫位超過24小時或有反復脫位史的患兒, 因局部有腫脹, 重定時彈響聲或彈跳感多不明顯, 復位後疼痛也不一定即刻消失, 但其他症狀大多能緩解。 此時, 宜用頸腕帶將肘部固定在直角位置1周左右。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