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發性癲癇和癲癇綜合征的各種表現(一)

【良性家族性新生兒驚厥】

良性家族性新生兒驚厥(BFNC)在出生後2~4天出現驚厥發作, 故稱為“第三天驚厥”, 發作形式多樣, 多為陣攣發作, 也可有呼吸暫停發作。 發作短, 持續1~3分鐘。 EEG在發作間期正常, 發作時廣泛低電壓, 繼以慢波、棘波或爆發抑制。 驚厥于數周或數月後停止, 但約11%以後發生癲癇(嬰兒期、兒童期或成年)。 智力和運動發育多為正常。

本病是一種單基因遺傳病,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已確定有2個基因:①基因KCNQ2, 位於染色體20q13.3, 編碼K+通道的一個成分;②基因KCNQ3, 位於染色體8q24, 編碼K+通道的另一個成分。 KCNQ這一組基因編碼電壓門控K+通道,

在腦內廣泛表達, 調節K+流, 調節靜止膜電位和動作電位的持續時間, 使去極化的神經元膜複極。 該基因突變則K+通道功能紊亂, 神經元放電以後, 離子平衡得不到恢復, 致使神經元重複放電。

本病(BFNC)要與“良性新生兒驚厥”(BNC)區別。 BFNC起病於生後2~4天, BNC起病於第4~5天(又名“第五日驚厥”);BFNC是顯性遺傳病, 有一家5代相傳, BNC為散發, 只有0~2%為家族性, 不是遺傳病;BFNC的驚厥發作持續數周、數月停止, BNC驚厥較早消失;BFNC約11%以後發生癲癇, BNC只有0.5%以後發生癲癇。

【熱性驚厥】

國際抗癲癇聯盟(1989)的癲癇和癲癇綜合征分類法將熱性驚厥(FC或FS)列為“特殊癲癇綜合征”的“情景相關發作”一項。

FIC是遺傳病。 但其遺傳機制較複雜, 有明顯的遺傳異質性(多基因遺傳, 單基因遺傳均見於Fc)和基因座異質性(有幾個基因位點都引起相同的FC表型)。

FC的主要遺傳方式被認為是多基因遺傳。 但有證據認為, 有些FC是單基因遺傳, 確切地說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例如mich等(1987)根據467個FC家系的分析, 發現先證者只有一次FC發作的家系中, FC符合多基因遺傳;而先證者有多次復發FC的家系中, Fc符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伴有年齡依賴性的高度外顯率, 證明FC的遺傳異質性。

在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FC中, 至少有4個不同的基因位點與之連鎖, 即8q(FEBl基因)、19q(FEB2基因)、2q及19q, 說明有基因座異質性。 對家族性FC的連鎖分析發現在染色體8q13-21有基因位點, 稱為FEBl(1996), 該基因突變所引起的FC, 以後有一部分發生顳葉癲癇。 在此位元點上的候選基因有一個編碼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還有一個編碼鈣結合蛋白(calbindin),

有調節神經元內鈣的作用, 以減少過度興奮, 避免癲癇發作。 曾發現在顳葉癲癇的神經元中calbindin消失。

“全身性癲癇伴熱性驚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S plus, GEFS+)是Scheffer和Berkovic(1997)在一個複雜的, 有2000多成員的大家系中發現的。 該家系有各種不同的顯性遺傳性癲癇, 其中常見的表型是一種特殊的FC, 稱為“熱陛驚厥附加症”(febrile seizures plus, FS+), 其特點是在嬰兒期有多次FC復發, 以後出現無熱驚厥, 持續到6歲以後, 青春期前後一切發作都停止。 這個家系中還有其他臨床表型, 如FC加失神, FC加肌陣攣發作, FC加失張力發作, FC加肌陣攣站立不能癲癇等。 有一個FS+大家系與染色體19q13.1連鎖(1998), 該區基因突變影響電壓門控Na+通道的βl亞基, 引起持續性№+內流, 導致神經元過度興奮。 上述遺傳學研究的成果,

證明FC與其他型癲癇之間有密切關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