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校園裡與學習環境和生態環境有關的疾病在不斷增多。 諸如圖書室綜合征、集體宿舍綜合征、電腦綜合征、時尚流行過敏征、幻想綜合征、煩惱綜合征、黏膜刺激綜合征等, 其征狀多有頭昏、頭痛、乏力、瘙癢、眼幹、流淚、喉幹、噁心、暈眩、味覺異常和異臭味等。 這些征狀通常隨青少年學習日的推進而加重。 美國教育安全和衛生研究所的調查發現, 這些病徵的發生除與建築、裝飾材料、微波電子、化學品等引起的室內空氣污染有關外, 與社會心理因素和群體活動的關係更為密切。 因此, 有人把青少年的這些病徵叫作群體心理疾病。
發生群體心理疾病的群體中, 常有僵硬的教育方法和專制的管理特徵。 由於教師和學生思想交換少, 有的教師可能經常粗暴簡單地回答青少年學生的問題和請求, 或者用責難、蔑視的言語態度作答, 使學生感到被貶低了身分, 傷害了自尊, 或被剝奪了某種權利, 因而厭煩學習, 產生孤獨感、自卑感、不安全感和消極情緒, 促進了心理緊張。 在緊張的學習和來自優勝群體的壓力下, 一批青少年常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渺小、自卑、冷漠的感覺;若再遭受挫折, 或遇到不幸事件的發生, 往往會感覺心理壓力過重, 身心疲憊懶散, 容易喪失信心, 有的甚至精神崩潰。 現代青少年因為有強烈的自主性,
對待這些心理上的病徵, 教育工作者和醫生必須以冷靜、關心的態度認真接受, 使患者感到自己痛苦的感覺正在被重視。 要承認他們的征狀是有根據的, 並努力為這些征狀作出他們可接受的解釋。 這就是新近出現的臨床生態學方法, 即用非正統的診斷和臨床上一般無效的處方滿足這些特殊患者的不恰當要求, 例如:不將病者送醫院, 但要由同一權威檢查, 避免意見紛爭,
1.健全認知過程健康的認知, 首先是有自知之明, 對於自己的氣質特徵、智慧結構、潛在能力以及在集體中的位置等, 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的評價;其次是正確認識他人, 多看別人的長處, 為人際關係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再就是在認知過程中提高自己, 諸如鍛煉敏捷的思維、良好的記憶、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2.講究情緒調適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煩惱, 將劣性情緒強行積鬱在胸, 顯然不妥。 消極情緒產生時, 可以設法調節, 諸如做一些自己愛做的事, 參加文體娛樂活動等等;也可以適度宣洩, 如找知心朋友聊聊, 一吐為快。 青少年的情感豐富多樣, 然而表現的強度和時間應能為他人所接受。
3.培養健康個性有健康個性的人, 具有寬廣的襟懷, 對未來充滿信心, 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著眼於現在, 分清主次做好每一件事;對人坦誠, 而不是虛偽浮誇或自命清高;富有創新意識, 並勇於負責, 而絕非消極懈怠, 墨守陳規。
4.注意磨煉意志意志的磨煉可從多方面做起, 如對於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不受流言蜚語和偏見的束縛, 培養韌性和毅力,
5.融洽人際關係良好的同學、師生關係有益於心理健康和學習進步。 現代青少年應該樂於交際, 接觸別人時持積極態度, 能夠理解和接受別人的思想情感, 並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集體中既有廣泛的朋友, 又有一兩位知己, 而不都是平庸之輩或泛泛之交。
6.避免心理異常要善於把握和控制自己, 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能夠抵禦社會上不良風氣的侵襲, 避免產生心理障礙和疾患, 並能有效地杜絕超越社會規範的不良行為以及常人難以接受的情緒發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