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之氣結鬱阻病機

癇病是由先天或後天因素, 使臟腑受傷, 神機受損, 元神失控所導致的一種反復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 亦各“癲癇”, 俗稱“羊癲瘋”。 臨床以突然意識喪失, 甚則僕倒, 不省人事, 強直抽搐, 口吐涎沫, 兩目上視或口中怪叫, 移時蘇醒, 如常人為特徵。 又稱為“癇證”、“癲癇”、“羊癲瘋”等。 自新生兒至老年均可發病。 發作前可伴眩暈、胸悶等先兆, 發作後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狀。

癲癇包括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 出現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等不同類型。

癲癇病的形成, 大多與七情失調、先天因素、腦部外傷、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或身患其它疾病是為癇病的主要病因,

痰瘀濁邪蒙閉腦竅, 竄走經絡則是造成癲癇發作的直接因素。 本病機理可概括為臟腑機能失調整, 陰陽升降失職, 以致風、痰、火、氣交雜, 但以腦髓神機受累為主, 與肝脾心腎關聯密切。 如肝腎陰虛, 水水涵木, 木旺化木, 熱極生風, 肝風內動, 出現肢體抽搐, 角弓反張。 若脾虛不能運化, 津液水濕積聚成痰, 痰迷心竅, 則出現神不守舍, 意識喪失。 髒氣不平, 氣血逆亂犯腦是為癲癇發作的病機特點, 內風是其發病動因, 實邪閉竅為風動的內在因素, 脾胃失職是為病機關鍵。

癲癇之氣結鬱阻病機

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論鬱曰“氣血沖和, 百病不生, 一有拂郁, 諸病生焉, 故人生諸病,

多生於鬱”, 他認為鬱是百病的共同病機。 在具體病症的辨析上又有六鬱這說, 並創立了越鞠丸統治諸鬱, 開創了一條行氣活血、除濕化痰、清熱消食雜合而治的方法, 很切近臨床實際。

郁的病機, 戴元禮論述較為詳細:“鬱者, 結聚而不得發越也, 當升者不得升, 當降者不得降, 當變化者不得變化, 此為生化失常, 六鬱之病生矣”, 說明鬱是氣機升降失常的一種病理變化。

故六郁之中氣鬱為先, 常由氣郁導致其它諸鬱, 故歷來治鬱, 多以調氣機為主。 臨床上氣鬱由於情志者, 不可徒賴藥物, 必得寬心悅志。 有形之邪陰滯氣機所致者, 如濕困者化其濕, 痰凝者化其痰, 血瘀者化其瘀, 解除其實邪壅塞, 邪去則氣自舒展矣。

按中醫理論,

人體內諸氣各有其正常的運行規律。

如元氣、行三焦通道分佈全身, 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

經氣, 行經絡之內;衛氣行於脈之外;營氣行於脈之中。

胃氣、肺氣下行, 脾氣上行, 肝氣舒發, 腎氣潛藏等。

若這些氣其道而行之, 就可能導致逆氣上巔犯腦, 迷閉心竅, 引起肝風。

腦位在巔, 突然為逆氣所犯, 是必生眩暈或跌僕。 腦主神, 匿閉而錯僕。 肝主風, 被引動則生抽搐。 氣易聚也易散, 散則諸症緩解。 假若逆氣不散, 則可導致癲癇持續狀態。 另外, 由於脾虛, 清氣不升而形成的濁氣不降, 或腎陰陽不調, 腎氣不能潛藏而上逆, 或腎水不足而致肝氣上逆也是產生癲癇病不可忽視的機理。

應該看到“氣”功能的的紊亂是機體臟腑、經絡、氣血功能失調的結果,

如果不能迅速針對原因, 採取措施、調節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 則逆氣勢必反復產生, 造成心腦受蒙而智力低下, 肝風內動不止而抽搐頻發。 久之, 心、肝兩髒的病變必然累及脾、腎。 因為屬火為脾土之母, 母病及之子, 脾土虛弱, 臨床可見肢倦懶言、多涎, 肝屬木, 為腎水之子, 子病及母, 腎虛臨床可見骨弱, 步履不穩, 面灰色暗。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