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證多因母孕期間突受驚恐, 或調養失當等致胎氣受損, 命門邪伏所致。 如《活幼新書·癇症》所雲“胎癇者, 因未產前腹中被驚, 或因食酸鹹過多, 或為七情所汩, 致傷胎氣”。 先天不足, 命門邪伏, 遇觸誘因而為胎癇。 胎兒時期母親受到嚴重的精神刺激, 或過勞或少動, 或飲食失調, 過食酸鹹, 或因病誤服不當之藥物, 或因近親結婚等等原因, 致使胎兒“不全育”。
胎癇的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多種多樣。 輕者呈點頭痙攣, 轉瞬即失, 或口眼相引, 臉面肌肉抽動。 重者頻繁抽搐, 牙關緊閉, 顏面青紫, 哭鬧不這, 不食不乳, 憋氣吐沫,
胎癇的特點
1、發病時間:《千金要方·卷五上·驚癇》指明“新生即癇”;《活幼心書·卷中·癇證》則規定“兒生百日內”。 現在看來周歲內犯病也有之。
2、發病特點:以多種形式的抽搐為主, 有的口眼相引, 臉面肌肉抽動, 有的點頭痙攣、四肢抽動, 有的全身抽搐。 發作時常伴憋氣、吐痰沫、顏面青紫, 甚者二便失禁。
3、伴隨症狀:最常見為五遲-立、行、發、齒、語發育遲緩, 五軟-頭項、口、手、足、肌肉等酸軟無力, 甚者對外界刺激無反應, 呈白癡狀態。
治法:填精補髓, 止癇安神。
患兒稟賦不足, 神氣怯弱, 痰濁內蘊, 閉塞腦竅而致, 多合用益氣祛風調理, 以“使周身之氣通而不滯, 血活而不凝”。 身體矮小, 發育不良,
重型胎癇是頑固之疾, 往往需要中西醫結合和綜合性治療, 才能控制發作, 促進智力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