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瘀癇病因病機

癲癇之為病, 古今強調多屬痰邪作崇, 已無非議, 故有“無痰不作癇”之說。 豈不知癲癇發作之時, 本為氣機逆亂, 氣血運行失常, 不但可引津停為痰, 也可導致津停為瘀, 而為痰瘀互結。 再則癲癇抽搐之機, 傷及脈絡, 瘀血逆生。 更有素有瘀血停著者, 乃至阻礙氣機, 影響臟腑功能, 又可與痰濁互結, 而成痼疾。

在臨床實踐中, 肢體跌僕損傷、顱腦外傷、嬰兒產傷是產生瘀癇的最為常見的病因, 因於外傷者, 大多有較為明確的病史可考, 臨床瘀象也較為明顯。 而外感熱毒、內熱久羈、痰濁內阻、氣血失調、病久體虛等所致的熱癇、痰癇、虛癇等也都可以產生和兼夾瘀血阻滯。

《素問·痹論》曰:病久入深, 營衛之行澀, 經絡失疏, 故不通。 初病在氣, 清代葉天士所創“久病入絡”之說及其通絡治法, 是對前人瘀血學說及活血化瘀治法的重大發揮。 葉氏認為“經主氣, 絡主血”, “初為氣結在經, 久則血傷入絡”。 《素問·調經論》亦雲:五臟之道, 皆出於經隧, 以行血氣, 氣血不和, 百病乃變化而生, 是故守經隧焉。 癇病多反復發作, 纏延難愈, 病深日久, 導致體內氣血運受阻。 所以在癇病的治療過程中, 必須重視氣血流暢這個關鍵環節, 無論其病因病機為痰、為火、為虛等, 最終皆可導致氣血功能失常, 經脈瘀阻不能而為瘀癇。 臨床治療應多遵《素問·至真要大論》之疏其血氣,

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的祛瘀原則。

津血相關, 痰瘀同生, 互為因果, 而致痰瘀互結, 膠結難解。 因痰生瘀者, 痰濁阻滯脈道, 妨礙血行, 久病入絡而成瘀;或痰隨氣行, 痰凝則氣阻氣滯成瘀。 因瘀生痰者, 或因瘀阻脈絡不通, 影響津液的正常輸布, 聚而為痰;或離經之血瘀於脈外, 氣化失宣, 以致津液停積為痰。

因瘀致癇之說詳于明·魯伯嗣所著《嬰童百問·驚癇》, 他認為“血滯心竅, 邪風在心, 積驚成癇”。 後有王清任、張錫純、張山雷等多加發揮。 重視血瘀的致癇作用更是近20年來中醫治癇的重要熱點之一, 從瘀論治的臨床報導和實驗研究明顯增多。

瘀癇的臨床表現

癇發則輕重不同, 輕者僅表現為眩暈、口眼相引、面部肌肉抽動, 或為一側面肢體抽動,

舉動不穩, 言語不利;重者昏僕倒地, 全身抽搐, 口中作聲, 顏面口唇青紫, 舌質紫暗或有瘀點, 脈弦或澀。 休止期多有頭痛, 肢體麻木等症, 身體可見瘀斑或色素沉著, 經常頭暈、頭痛, 或表現為發育遲鈍, 智力低下, 面色不華, 兩眼發直。 脈多沉澀, 舌質暗或瘀點, 舌苔或白或黃。

瘀癇的特點

1、有明顯的顱腦外傷或產傷病史, 或中風病後。

2、發作特點:抽搐的形式比較固定, 或口眼相引, 臉面肌肉偏向一側抽動, 或一側肢體抽動, 或全身抽搐。 另可見麻木、疼痛為主要表現者, 如劇烈頭痛, 腹痛或肢痛均為有瘀之象。

3、伴隨症狀:身體可見瘀斑或色素沉著, 經常頭暈、頭痛。

治法:活血通竅, 定風止癇。

臨床上治療瘀癇應用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

對於西醫所謂限局性癲癇者, 中醫辨證尤其要重視瘀阻的致病作用。 局限必癲癇病的病機與原發性癲癇病的病因病機有很大區別。 先天性因素是原發性癲癇的主要病因, 而局限性癲癇以後天因素為主。 據筆者臨床觀察, 局限性癲癇往往有外傷的病史, 不僅頭部外傷, 清陽之府被瘀血阻滯, 久瘀不行, 內風自生而生癇。 而且對於肢端的受傷, 一定也要仔細觀察詢問病史, 不少的局限性癲癇的發作也表現在受傷一側的肢體。 中醫學認為肢端受傷所造成的經絡損傷是本病的病因。 因為四肢的肢趾端是十二經脈的起止點, 經絡損傷, 經氣不暢, 腦氣與髒氣不相順接, 元神失控引起癲癇。

古人雲: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

即表明瘀血生風之理。 對於確因外傷致癇者, 臨床可用抵當湯破血行瘀, 進行治療。

瘀癇往往夾痰、夾熱、夾氣滯, 故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 同時伍用其它治法。 津血相關, 痰瘀同生, 痰瘀往往互為因果, 膠結難解。 臨證痰瘀互強為癇者甚為多見, 活血通絡的同時, 多加用菖蒲、半夏、膽南星、竹茹等化痰之品以痰瘀同治。 若瘀癇抽搐重, 瘛從痙攣表現明顯者多是風盛之征, 必須熄風止痙。 氣能生血, 血可養氣, 氣行則血行, 氣滯則血瘀, 故在活血時同時需配行氣藥, 以調暢氣機而推陳出新, 提高療效。 伴見氣虛者, 可益氣固本。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