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症肌無力患者應防患於未然

(1)修德修道身心並養

根據WH0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 而且還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當代社會人類普遍存在的多發病。 中醫學歷來重視心理保健在養生中的作用, 正如《雜病源流犀燭》:“太上貴養神, 其次才養形。 ”中醫思想脫胎與道儒等諸子百家養性的思想在先秦時代道儒學說中就有體現, 道家提倡清心寡欲, 無欲無為, 強調的是思想的自由, 精神的超脫;儒家提倡仁義忠義, 強調道德修養。 歷代養生家都重視修德修道, 修心養性,

修心又稱養性, 修身又稱養命。 如晉代養生大師葛洪宣導外求肉體生命的延續, 內求心靈的純化, 通過身心雙修, 實行人的生命外在與內在的雙重超越, 使之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 並主張養生不可貪大略小, 不以善小而不為。 如洪《極言》:“治身修性, 務謹其細, 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 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凡聚小所以就大, 積一所以至億也。 若能受之于微, 成立於著, 則幾乎知道矣”。

(2)調和陰陽防患未然

陰陽作為哲學概念被引入中醫學中, 中醫學把人的正常狀態看作是陰陽平衡、陰平陽秘的協調狀態, 疾病狀態看作陰陽內部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雙方失去平衡的結果。 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 ”保持陰陽的動態平衡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 無論飲食起居、精神調攝還是自我鍛煉、藥物調養, 均以陰陽協調為宗旨。 早在《素問·四氣調神論篇》即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錐, 不亦晚乎?”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體自身, 一切有利於維護正氣、抗禦邪氣的措施都能預防疾病和早衰, 預防思想是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歷代醫家強調攝生保養於患病之先, “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 “未病防病”, “既病防變”, “病後防複”, 總之重症肌無力患者要“防患於未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