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頻繁打嗝 試試中醫療法

呃逆以胃氣不降, 上沖咽喉而致喉間呃呃連聲, 聲短而頻不能自製, 有聲無物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又名噦、發呃。 病位主要在中焦, 由於胃氣上逆動膈而成。 可由飲食不節, 胃失和降;或情志不和, 肝氣犯胃, 或正氣虧虛, 耗傷中氣等引起。

辨證論治:

治療原則

呃逆一證, 總由胃氣上逆動膈而成, 故治療原則為理氣和胃、降逆止呃, 並在分清寒熱虛實的基礎上, 分別施以祛寒、清熱、補虛、瀉實之法。 對於重危病證中出現的呃逆, 急當救護胃氣。

1、脾胃陽虛

症狀:呃聲低長無力, 氣不得續, 泛吐清水, 脘腹不舒, 喜溫喜按,

面色毗白, 手足不溫, 食少乏力, 大便溏薄, 舌質淡, 苔薄白, 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胃, 和中降逆。

方藥:理中湯。

方中人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 乾薑溫中散寒。 可加吳茱萸、丁香溫胃平呃, 內寒重者, 可加附子、肉桂。 若噯腐吞酸, 夾有食滯者, 可加神曲、麥芽;若脘腹脹滿, 脾虛氣滯者, 可加香附、木香;若呃聲難續, 氣短乏力, 中氣大虧者, 可用補中益氣湯;若病久及腎, 腎失攝納, 腰膝酸軟, 呃聲難續者, 可分腎陰虛、腎陽虛而用金匱腎氣丸、七味都氣丸。

2、胃陰不足

症狀:呃聲短促而不得續, 口乾咽燥, 煩躁不安, 不思飲食, 或食後飽脹, 大便幹結, 舌質紅, 苔少而幹, 脈細數。

治法:益胃養陰, 和胃止呃。

方藥:益胃湯。

方中沙參、麥冬、玉竹、生地甘寒生津, 滋養胃陰。 可加炙枇杷葉、柿蒂、刀豆子以助降逆止呃之力。

若神疲乏力, 氣陰兩虛者, 可加人參、白術、山藥;若咽喉不利, 胃火上炎者, 可用麥門冬湯;若日久及腎, 腰膝酸軟, 五心煩熱, 肝腎陰虛, 相火挾沖氣上逆者, 可用大補陰丸加減。

3、胃中寒冷

症狀:呃聲沉緩有力, 胸膈及胃脘不舒, 得熱則減, 遇寒則甚, 進食減少, 口淡不渴, 舌苔白, 脈遲緩。

治法:溫中散寒, 降逆止呃。

方藥:丁香散。

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 高良姜、甘草溫中散寒。 若寒氣較重, 胸脘脹痛者, 加吳萊萸、肉桂、烏藥散寒降逆;若寒凝食滯, 脘悶噯腐者, 加萊菔子、檳榔、半夏行氣導滯;若寒凝氣滯, 脘腹痞滿者, 加枳殼、厚樸、陳皮;若氣逆較甚, 呃逆頻作者, 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氣降逆;若外寒致呃者,

可加紫蘇、生薑。

4、胃火上逆

症狀:呃聲洪亮有力, 沖逆而出, 口臭煩渴, 多喜飲冷, 脘腹滿悶,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苔黃燥, 脈滑數。

治法:清熱和胃, 降逆止呃。

方藥:竹葉石膏湯。

方中竹葉、生石膏清瀉胃火, 人參(易沙參)、麥冬養胃生津, 半夏和胃降逆, 粳米, 甘草調養胃氣。 可加竹茹、柿蒂以助降逆止呃之力。 若腑氣不通, 痞滿便秘者, 可用小承氣湯通腑泄熱, 亦可再加丁香、柿蒂, 使腑氣通, 胃氣降, 呃逆自止。 若胸膈煩熱, 大便秘結, 可用涼膈散。

5、氣機鬱滯

症狀:呃逆連聲, 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 胸脅滿悶, 脘腹脹滿, 納減噯氣, 腸鳴矢氣, 苔薄白, 脈弦。

治法:順氣解鬱, 降逆止呃。

方藥:五磨飲子。

方中木香、烏藥解鬱順氣, 枳殼、沉香、檳榔寬中行氣。 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

川棟子、郁金疏肝解鬱。 若心煩口苦, 氣鬱化熱者, 加梔子、黃連泄肝和胃;若氣逆痰阻, 昏眩噁心者, 可用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若痰涎壅盛, 胸脅滿悶, 便秘, 苔濁膩者, 可用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若瘀血內結, 胸脅刺痛:久呃不止者, 可用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

按摩治療:

1、手部按摩療法

對應穴位:橫隔膜反射區、內關穴。

按摩方法:

1.用拇指指腹推按橫隔膜反射區或用手多次搓手背的橫隔膜。 推按時, 掌根或拇指要緊貼皮膚, 用力要穩, 速度宜緩慢而均勻。

2.打嗝時, 用拇指指腹重力按壓內關穴5-10分鐘, 如果依舊打嗝不止, 可用牙籤刺激或艾灸內關穴6-15次, 打嗝自會停止。

2、耳部按摩療法

對應穴位:耳垂點

按摩方法: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緊緊捏住左右耳垂,

兩手同時用力將耳垂向下拉, 力度以耳垂根受到刺激為宜, 動作要緩慢, 以免拉傷耳垂。 將此動作重複多次後, 就可使打嗝停止。

3、頭部按摩療法

對應穴位:天突穴

按摩方法:打嗝時, 將右手拇指放置於天突穴處, 然後由輕漸重、由重到輕地揉按該穴0.5~1分鐘, 便可止嗝。

點壓兩側翳風穴:術者站在患者後面, 雙手食指按壓患者兩側翳風穴, 同時患者屏住呼吸30秒, 然後深呼吸, 此時呃逆已止。

針灸治療:

1.溫中法

本法適用於寒邪凝滯於胃之呃逆, 治療當以溫中、散寒、降逆為法。 穴取頸夾脊2、3、4, 雙側共6個點, 簡稱“膈夾脊”)、膈俞(雙)、中脘、足三裡(雙)。 膈夾脊用1寸毫針直刺1.8~2.0cm, 以局部麻脹或向周圍放散為度, 輔以TDP照射30~40分鐘;餘穴針用瀉法, 膈俞、中脘加拔火罐。若經治療症狀未消失者,膈俞穴加電針儀,左右各1組,其它穴位施艾灸10~15分鐘。1日1次,同時囑患者不拘時頻服薑(幹、生薑均可)湯或熱開水,多可1~5次治癒。

2.清降法

本法適用於胃熱較盛之呃逆,治療以清胃熱、通腸腑、降逆氣為法。穴取膈夾脊、膈俞、胃俞、天樞、支溝、內庭、厲兌(均雙)。針用瀉法,透天涼以瀉內庭,三棱針點刺厲兌,後加用電針刺激20~30分鐘。1日1次。

3.調氣法

本法適用於氣機逆亂、膈氣不利之呃逆,治療宜以疏肝理氣、降逆止呃為法。穴取膈夾脊、膈俞(雙)、膻中、內關(雙)、外關(雙)、足三裡(雙)。針用瀉法,膈夾脊、膈俞加用電針刺激20~30分鐘。1日1次。

4.化瘀法

本法適用於瘀血停滯胸膈之呃逆,治以通經絡、化瘀血、暢氣機為法。穴取膈夾脊、膈俞(雙)、中脘、內關(雙)、足三裡(雙)。針用瀉法,膈夾脊、膈俞加用電針。起針後以膈俞、中脘為中心,外塗紅花油或液體石臘,用刮痧板中等刺激量從上向下刮動,以皮下見少許出血點為度。如見血絡外露,再以消毒之三棱針挑破。針刺1日1次,刮痧、挑刺3~4日1次。對頑固呃逆者多可使症狀減輕,發作頻次減少。

5.補陽法

本法適應于中焦陽虛之呃逆,治以溫脾陽、止呃逆為法。穴取膈夾脊、膈俞(雙)、脾俞(雙)、胃俞(雙)、中脘、足三裡(雙)。膈夾脊用電針加TDP照射;餘穴用燒山火手法補之,留針20~30分鐘。起針後再加拔火罐。症狀未減者,再於上穴施以艾灸。1日1次。

6.養陰法

本法適用于胃陰不足之呃逆,治以養胃陰、益胃氣、降逆氣為法。穴取膈夾脊、膈俞、胃俞、解溪、太溪、足三裡(均雙)。平補平瀉,加用針電。1日1次。

膈俞、中脘加拔火罐。若經治療症狀未消失者,膈俞穴加電針儀,左右各1組,其它穴位施艾灸10~15分鐘。1日1次,同時囑患者不拘時頻服薑(幹、生薑均可)湯或熱開水,多可1~5次治癒。

2.清降法

本法適用於胃熱較盛之呃逆,治療以清胃熱、通腸腑、降逆氣為法。穴取膈夾脊、膈俞、胃俞、天樞、支溝、內庭、厲兌(均雙)。針用瀉法,透天涼以瀉內庭,三棱針點刺厲兌,後加用電針刺激20~30分鐘。1日1次。

3.調氣法

本法適用於氣機逆亂、膈氣不利之呃逆,治療宜以疏肝理氣、降逆止呃為法。穴取膈夾脊、膈俞(雙)、膻中、內關(雙)、外關(雙)、足三裡(雙)。針用瀉法,膈夾脊、膈俞加用電針刺激20~30分鐘。1日1次。

4.化瘀法

本法適用於瘀血停滯胸膈之呃逆,治以通經絡、化瘀血、暢氣機為法。穴取膈夾脊、膈俞(雙)、中脘、內關(雙)、足三裡(雙)。針用瀉法,膈夾脊、膈俞加用電針。起針後以膈俞、中脘為中心,外塗紅花油或液體石臘,用刮痧板中等刺激量從上向下刮動,以皮下見少許出血點為度。如見血絡外露,再以消毒之三棱針挑破。針刺1日1次,刮痧、挑刺3~4日1次。對頑固呃逆者多可使症狀減輕,發作頻次減少。

5.補陽法

本法適應于中焦陽虛之呃逆,治以溫脾陽、止呃逆為法。穴取膈夾脊、膈俞(雙)、脾俞(雙)、胃俞(雙)、中脘、足三裡(雙)。膈夾脊用電針加TDP照射;餘穴用燒山火手法補之,留針20~30分鐘。起針後再加拔火罐。症狀未減者,再於上穴施以艾灸。1日1次。

6.養陰法

本法適用于胃陰不足之呃逆,治以養胃陰、益胃氣、降逆氣為法。穴取膈夾脊、膈俞、胃俞、解溪、太溪、足三裡(均雙)。平補平瀉,加用針電。1日1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