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蒺藜的炮製方法

蒺藜又名刺蒺藜。 載《神農本草經》。 系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乾燥成熟果實。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 曬乾, 打下果實, 除去雜質。

炮製方法】1.蒺藜《雷公炮炙論》:“凡使, 采得後, 淨揀擇了, 蒸, 從午至西, 出, 日干, 於木臼中春, 令皮上刺盡, 用酒拌再蒸, 從午至酉, 出, 日干用。 ”《外台秘要》:“去角尖。 ”《證類本草》:“春去刺用。 ”現行, 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用時搗碎。

2.炒蒺藜《太平聖惠方》:“微炒去刺。 ”現行, 取淨蒺藜, 文火炒至微黃色, 碾去剌, 篩去刺屑。 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蒺藜呈放射狀五棱形, 背部黃綠色, 隆起, 有縱棱及多數小刺, 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

兩側面粗糙, 有網紋, 灰白色。 質堅硬, 無臭, 味辛、苦。 炒蒺藜無刺, 表面微黃色。

【炮製作用】蒺藜性味苦、辛, 微溫;有小毒。 歸肝經。 具有平肝解鬱, 活血祛風, 明目, 止癢之功。 生品性開散, 能散肝經風邪, 常用於風熱目赤, 風疹瘙癢, 白癜風等。 如治療風熱目赤多淚的白蒺藜散(《張氏醫通》)。 炒後辛散之性減弱, 長於平肝潛陽, 疏肝解鬱。 常用于肝陽頭痛, 眩暈, 乳汁不通。 如治療肝陽上亢的平肝降壓湯(《中藥臨床應用》)。

【炮製研究】南北朝開始酒制(《雷公炮炙論》)。 唐代始用熬(炒)法(《外台秘要》)。 宋代《太平聖惠方》微炒去刺, 《聖濟總錄》酒炒, 《急救仙方》去尖炮。 清代《類證治裁》醋炒。 炒後去刺仍是歷代主流方法, 目前也仍在沿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