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薑黃的炮製方法

薑黃又名寶鼎香、黃薑。 載《新修本草》。 系薑科植物薑黃Curcuma longa L.的乾燥根莖。 冬季莖葉枯萎時採挖, 洗淨, 煮或蒸至透心, 乾燥, 除去鬚根。

炮製方法】《本草圖經》:“采根, 片切, 暴幹”。 《本草品匯精要》:“銼碎用”。 現行, 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大小個分開, 洗淨, 潤透, 切厚片, 曬乾。

【飲片性狀】呈不規則的厚片, 表面棕黃色或金黃色, 角質狀, 有蠟樣光澤, 有環紋(內皮層)和小點狀維管束。 周邊灰黃色或深黃色, 粗糙, 有縱皺紋。 質堅硬。 氣香特異, 味辛、苦。 嚼後能染唾液為黃色。

【品質要求】薑黃照水分測定法測定, 水分含量不得過16.0%。 照灰分測定法測定,

總灰分不得過7.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0%。 照揮發油測定法測定, 含揮發油不得少於7.0%(ml/g)。

【炮製作用】薑黃性味辛、苦, 溫。 歸脾、肝經。 具有破血行氣, 通經止痛的功能。 臨床多生用, 治療胸肋刺痛, 經閉癥瘕, 風濕肩臂疼痛, 跌撲腫痛。 炮製洗淨去雜, 提高潔淨度, 切片或粉碎, 便於煎出療效或方便製劑。 如治肋胸疼痛, 脹滿不食的推氣散(《濟生續方》);治風痰攻臂疼痛的五痹湯(《葉氏錄驗方》)。

【炮製研究】薑黃煨制始載于唐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宋代以後多為切制後生用, 少用焙、炒方法炮製。 明代出現醋炒, 清代偶有酒炒法。 《本草述鉤元》載有:“不宜見火, 蓋辛勝是其功用, 見火則辛去矣”。 故清代以後至今, 多以切片或打顆粒生用為主。 薑黃中揮發油含量較高,

切片乾燥不宜曝曬。 宜陰乾或低溫烘乾。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