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腸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

1病因

腸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71型(簡稱EV71)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2臨床表現

各年齡組兒童均可感染發病, 但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1.感染初期

據診斷患者表現為低熱、流涕、咳嗽、食欲下降、口痛等。 發熱是嬰幼兒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常見臨床症狀。

2.口腔黏膜

出現小皰疹, 常分佈於舌、頰黏膜、硬齶, 皰疹破潰後形成潰瘍。

3.皮膚

在口腔病變的同時皮膚可以出現斑丘疹和皰疹, 以手足和臀部為多見, 偶見於軀幹、大腿、上臂等處, 呈離心性分佈, 皰內液體較少, 自幾個至數十個不等, 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和色素沉著。

4.神經系統

主要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 多發生於5歲以下幼兒, 1歲以下嬰兒發病率最高。 臨床表現變化多樣, 病情輕重不一, 一般表現為陣攣、嘔吐、精神差、頭痛、嗜睡甚至昏迷, 共濟失調、意向性震顫、眼球震顫及肌無力、驚厥等。

5.其他

大多數病情為良性過程, 多自愈, 但可復發。

3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末梢血白細胞 一般患者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大多正常。 重症病例白細胞計數可明顯升高;

(2)血生化檢查 部分病例可有輕度穀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升高, 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3)病原學檢查 特異性EV71核酸陽性或分離到EV71病毒。

(4)血清學檢查 急性期和恢復期特異性EV71抗體檢測4倍以上升高可確診。

(5)腦脊液檢查 外觀清亮, 壓力增高, 白細胞計數增多(多以單核細胞為主), 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 糖和氯化物正常。

2.物理學檢查

(1)胸片 可表現為雙肺紋理增多, 網格狀、點片狀、大片狀陰影, 部分病例以單側顯著, 快速進展為雙側大片陰影;

(2)心電圖 無特異性改變。 可見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 ST-T改變;

(3)磁共振 以腦幹、脊髓灰質損害為主。

(4)腦電圖 部分病例可表現為彌漫性慢波, 少數可出現棘慢波。

4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可確診。

5治療

1.治療原則

主要是對症處理。

(1)口服B族維生素 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

(2)嘔吐難以進食者 給予輸液。 當口腔有糜爛而進食困難時, 可以給予易消化的流食, 飯後漱口。

(3)口腔潰瘍 給予可選用青黛散、雙料喉風散、冰硼散等外塗,

並保持局部清潔, 避免細菌的繼發感染。

(4)抗病毒藥物 服用抗病毒的藥物, 如病毒唑、抗病毒口服液等。 若伴有發熱時, 可以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

2.併發症的治療

(1)神經系統受累的治療

1)控制顱內高壓 積極給予甘露醇降顱壓治療, 必要時加用呋塞米。

2)糖皮質激素治療 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如在2~3天內給予甲基潑尼松龍或地塞米松。

3)注射免疫球蛋白 酌情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2)呼吸、迴圈衰竭的治療

1)保持呼吸道通暢, 吸氧。

2)確保兩條靜脈通道通暢, 監測呼吸、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

3)呼吸功能障礙時, 及時氣管插管、使用正壓機械通氣, 不宜進行頻繁吸痰等護理操作。

4)維持血壓穩定。

5)頭肩抬高15~30度, 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導尿管。

6)藥物應用根據血壓、迴圈的變化可選用米力農、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藥物;酌情應用利尿藥物治療。

7)保護重要臟器功能, 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8)監測血糖變化, 嚴重高血糖時可應用胰島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應用胃黏膜保護劑及抑酸劑等。

(3)恢復期的治療

1)促進各臟器功能的恢復。

2)功能康復治療。

3)中西醫結合治療。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腸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腸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為陣攣、嘔吐、精神差、頭痛、嗜睡甚至昏迷, 共濟失調。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 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