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中醫方法調春困

冬去春來, 萬物復蘇, 在此生機勃勃的季節, 卻有很多人時常感覺疲乏、困倦、無精打采, 甚至迷迷糊糊, 整天頭腦不清醒,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春困”。

為什麼會出現“春困”現象?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好的應對方法?“春困”是春季人體生理機能隨自然節令變化和氣溫高低的轉換, 而發生相應調節的一種短暫生理現象, 這一生理現象雖然不是病態, 但會影響工作、學習。 從起居、運動、飲食、情志等方面開展養生、保健, 可使“春困”狀況得到改善。

中醫認為, 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即“天人相應”, 人要健康長壽就須順應自然變化規律。

《黃帝內經》有雲, “春三月, 此謂發陳,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 被發緩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 養生道也。 ”春季為一年之始, 陽氣始生, 清陽上升, 人若應之, 清氣升而濁氣降, 升降和調, 則神清而氣爽, 若不能相應, 清陽之氣不能上升, 則失其生髮滋養之用, 就會表現出“春困”徵象。

若想擺脫“春困”的襲擾, 須順應春季自然規律, 做好以下三方面。

起居有常, 保證睡眠

中醫提倡“起居有常”的養生原則, 認為起臥有常, 能調養神氣, 使人精力充沛, 生命力旺盛;起臥無常, 日久必致神氣受傷, 精神萎靡,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 容易導致各種病症。 春季陽氣升發, 而陽氣的生髮和閉藏與睡眠密切相關,

清醒時, 陽氣行於表;睡眠時, 陽氣行於內。 適當減少睡眠時間, “夜臥早起”, 有利於陽氣的升發。

適當減少睡眠時間。 多睡非但不能解乏, 反會加重困倦, 因為引起春困的主要原因並非睡眠不足, 而是神經細胞不夠興奮, 睡眠過多易使人體陽氣鬱滯, 進一步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 所謂“夜臥早起”, 即早起不要早於5點;晚睡不要遲於晚上11點, 否則也會不利身體健康。

調攝身心, 疏肝解鬱

春季與肝相通應, 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則全身氣機暢達不易患病。 肝主疏泄, 有疏通、暢達全身氣血津液的功能。 其生理特性是主升發, 若升發作用正常, 則氣血津液疏通和暢達。 氣血通暢, 清陽得升, 上榮於腦, 腦得其滋養, 就不會“春困”。

反之, 若是肝氣鬱滯, 失於疏泄, 則氣機不暢, 清陽被阻, 不能很好地上榮於腦, “春困”就將不期而至。

中醫認為, 肝喜條達而惡抑鬱, 要保持肝臟的疏泄功能正常, 需順應肝的生理特性。 故春季要保持心情舒暢, 避免暴怒憂鬱傷肝。 若能適當運動, 如散步、郊遊、打太極拳等, 不僅能舒張筋骨, 還有助於陽氣升發, 暢通血脈, 振奮精神, 如此氣血通暢, 心曠神怡, 就會精力蓬勃, 遠離“春困”。

調整飲食, 謹和五味

“三月養生重在陽”, 如陽氣充實, 氣機升降和調, 則神清腦明, 若陽氣虧虛, 氣機升降失調, 則易產生疲憊感。 春季陽氣初生, 為適應此特點, 扶助陽氣, 飲食方面應遵照《黃帝內經》“春夏養陽”原則, 多吃辛甘發散、溫補陽氣的食物, 如蔥、蒜、香菜等。 這類食物溫補陽氣,

使人體陽氣充實, 且辛溫發散有利於陽氣升發。

另外, 穴位按摩和適當的感覺刺激也可起到消除“春困”功效。 在感覺疲勞時, 按摩太陽穴、風池、內關、足三裡等穴位, 可達到疏經通絡的效果。 而適當的感覺刺激, 如在室內放置色彩豔麗並富有生機的飾物或花草, 聽些優美明快的音樂或是用涼水洗臉等, 這些視覺、聽覺、觸覺刺激, 均可使神經興奮。

健康人運用以上方法能很快度過“春困”期, 而身體處於陰陽失和、氣血失調、臟腑虛弱等亞健康狀態的人, 則可能“春困”持續時間更長且不易糾正, 這些人需要接受系統調理, 以儘早恢復健康。

同時, “春困”以疲乏、困倦為主要表現, 而中風病患者發病前也可能出現類似情況。

因此, 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人若感覺“春困”時, 應高度警惕中風的可能。

頭部按摩

按摩太陽穴、四神聰、太陽穴、四神聰有醒腦開竅的作用。

太陽穴:將食指中指合攏按在太陽穴上, 以順時針方向轉10次, 再以逆時針方向轉10次。 每日3~5次。

四神聰:是4個穴位的總稱。 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 共4穴。 用手指敲擊或逐一揉按四神聰穴, 每次2~3分鐘, 每日3~5次。

梳頭

用木質梳子梳頭, 從前髮際梳到後髮際50~100遍, 或5分鐘, 每天3~5次, 可以改善腦部血液迴圈, 使人神清氣爽。 堅持不懈有黑髮生髮的作用, 並且對高血壓、頭暈頭痛、失眠、神經衰弱有一定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