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腎小球上皮細胞:
上皮細胞受到損傷, 其表面的C3b受體會進一步誘使大量免疫複合物沉積至上皮下, 導致膜型腎病的產生。 如果光學顯微鏡下僅有腎小球上皮細胞腫脹, 電子顯微鏡下可見上皮細胞足突廣泛融合變平, 則為微小病變腎病, 絕大多數病例預後良好。
2、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腎小球系膜區:
大量的免疫複合物沉積腎小球系膜區, 吸引炎性介質浸潤, 產生炎性反應。 導致腎臟系膜細胞損傷, 使系膜細胞增殖、收縮。 系膜細胞增生、系膜基質增多,
3、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腎小球內皮下:
正常健康的腎小球內皮細胞有其正常的功能, 當內皮細胞受到損傷, 結構發生變化, 功能也相應的產生變化。 受損後的內皮細胞抗凝活性下降, 促進了血小板的粘附與聚集, 導致腎小球毛細血管微血栓形成, 局部缺血缺氧;再者由於受損, NO(一氧化氮)、PGI2(前列環素)等血管擴張因數減少, 分泌的血管緊張素增加, 導致血管收縮, 產生腎內高壓;此外, 受損後電荷濾過屏障產生障礙, 基底膜受傷通透性增加。 內皮細胞受損後的三種結果交互作用, 進一步導致腎臟局部微循環障礙, 部分腎小球硬化,
研究表明, 腎小球腎炎患者發病的機制有很多, 主要為抗原抗體反應引起的變態反應。
由於各類感染以及藥物等, 抗原抗體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 根據自身不同的體積以及所攜帶電荷的影響沉積在腎臟不同的固有細胞區域, 分別沉積在內皮下、系膜區、上皮下位置, 免疫複合物不斷的沉積, 對腎臟不同的固有細胞形成損傷。 根據腎臟病變的性質、部位以及範圍, 分為不同的病理類型, 微小病變腎病, 膜性腎小球腎炎、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