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針刺感應

針刺過程中, 病人被針刺的部位以及醫生持針的手上出現某種特殊感應的現象。 又稱得氣、氣至、針感。

針刺感應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①病人感覺到針刺的部位有某種特殊的感覺, 如酸、麻、脹、重、涼、熱, 甚至有觸電樣感覺;有些感覺還會沿經脈的循行路線擴散、傳導, 稱為循經感傳。 若針感傳導至病變所在, 則稱為氣至病所。

②醫生持針的手上, 也會有一種沉、緊、重、滿的感覺, 好似針被輕輕吸住。

臨床常有酸、麻、脹、重、涼、熱、痛、水流感和觸電感等。 尤以酸脹最為多見, 開始多出現在局部, 接著可逐漸沿經脈循行路線向遠距離傳導,

甚至傳到病變所在處。 麻感, 呈線狀、條狀或片狀, 多可遠傳。 痛感一般不是醫生所尋求的針感應予排除, 但對於治療狂躁、昏厥等證而針刺井穴、十宣、勞宮、湧泉、人中等則要求有痛感。 沉重感可出現在某些對針刺不敏感的病人, 或在酸脹感尚不明顯的情況下及滯針過程中出現。 涼、熱感多出現在施行透天涼、燒山火等手法的過程中。 水流感, 多在四肢重要穴位出現, 有沿神經幹擴散的放電感。

臨床意義

針刺感應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首先, 根據針刺感應的情況, 可以推測人體正氣盛衰、判斷疾病的好轉或惡化趨向, 對病人做出預後診斷。 其次, 針下得氣, 能促進經絡氣血的運行, 疏通鬱滯, 祛除病邪。 一般情況下,

得氣越快, 療效越好。 危重病人如不易得氣, 常表示虛衰, 預後較差。

目的與方法

氣至病所是指局部針刺感應沿經絡走向傳導至病變所在的特殊反應。 針刺的目的就是要激發經氣到達病所。 激發和控制針刺感應的方法, 主要靠醫者有足夠的指力(包括氣功因素在內), 雙手配合適宜, 針刺的深淺得當, 並有選擇地把“循”、“按”和“提插”、“撚轉”等方法組合起來應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針感的性質及傳導。 控制針感的方向主要是為了氣至病所, 要達到這個目的, 應在針感的基礎上進行, 將針尖朝向病所, 同時在針刺部位與病所相反的一側, 用手按壓(關閉法)。 進行這種操作必須保持原有的針感而不使其消失, 然後用手撚轉、提插配合,

才能使針感向預定方向傳導, 從而達到通行氣血、驅邪外出的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