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肺炎五大類 中醫辨證治療

肺炎是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症。 可由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致病微生物, 以及放射線、吸入性異物等理化因素引起。 而中醫認為, 肺炎常因勞倦過度、醉後當風等人體正氣不足之時, 感受風熱之邪或風寒之邪入裡化熱所致。 邪傷肺衛, 風邪束表, 衛氣鬱閉, 故見惡寒發熱;肺氣失宣, 故咳嗽、氣喘;肺不布津、聚而為痰, 傷於寒邪則為白稀痰, 傷於熱邪或寒邪化熱則見白粘痰或黃痰。 邪氣阻滯肺絡, 則致胸痛。 邪傷肺絡, 可見咯血。 若邪氣過盛, 正不勝邪, 邪氣入裡, 內傳營血, 則面唇青紫或衄血發斑;甚則邪熱內陷、逆傳心包、蒙閉心竅,

出現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 若邪熱郁閉不宣, 熱深厥深, 四末厥冷。 若治療得當, 邪退正複, 可見熱病恢復期陰虛津傷之低熱, 手足心熱或口乾舌燥之證候。 下面就為大家分析每一類型並介紹相關的用藥處方。

(1)邪襲肺衛:證候:發病急驟, 發熱, 惡寒, 無汗或少汗, 咳嗽, 痰白或黃, 口渴, 舌邊尖紅, 苔薄白或微黃, 脈浮數。

證侯分析:因肺的衛外功能減弱, 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人體, 首先犯肺, 衛氣鬱閉, 故見發熱、惡寒, 無汗或少汗;肺氣不宣, 則見咳嗽;氣不布津, 凝聚為痰;若感風熱之邪, 則見痰黃、粘稠, 口乾渴;若感風寒之邪, 則見咳痰清稀, 口不渴。 舌苔薄白或黃、脈浮或數均為風邪襲表之征。

治法:疏風解表,

宣肺化痰。

方藥:三拗湯或桑菊飲加減。 三拗湯用於外感風寒之邪。 方中麻黃、杏仁、甘草可宣肺散寒。 如寒邪化熱, 證見發熱汗出、咳嗽、痰黃, 則可用麻杏石甘湯, 用以解表清熱、宣肺止咳。

桑菊飲用於外感風熱之邪, 方中桑葉、菊花、薄荷、連翹辛涼解表, 桔梗、杏仁、甘草、蘆根宣肺止咳、清熱生津。 內熱盛加黃芩、魚腥草清肺泄熱;口渴咽幹者, 可加沙參、花粉清熱生津

(2)痰熱壅肺:證候:高熱不退, 咳嗽, 咳痰黃稠或咳鐵銹色痰, 胸痛, 呼吸氣促, 口渴煩躁, 小便黃赤, 大便乾燥, 舌紅苔黃, 脈洪數或滑數。

證候分析:如果表邪不解而入裡, 則肺失清肅, 痰熱壅阻肺氣, 肺衛鬱閉而見身熱不退, 咳嗽, 咳吐黃稠粘痰;熱傷肺絡, 故胸痛。 熱傷津液而見口渴, 小便黃赤,

大便乾燥。 舌紅苔黃、脈洪數或滑數均為痰熱壅肺之征。

治法:清熱化痰止咳;

方藥: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東加減。

方中麻黃、杏仁宣肺化痰, 配石膏可清泄肺熱, 蘆根、薏以仁、杏仁、桃仁、冬瓜仁清熱化痰解毒。 若痰熱盛, 可加魚腥草、瓜蔞、黃芩等加強清熱解毒之功。

(3)熱毒內陷:證候:高熱不退, 咳嗽氣促, 痰聲漉漉, 煩躁, 譫語, 甚則四肢厥冷, 舌紅張絳, 苔黃而幹, 脈細數。

證侯分析:熱邪內入營血, 熱閉心包, 故身熱不退;熱擾心神, 則心煩或譫語;熱傷津液, 故苔黃而幹、脈細數。 熱邪內郁, 陽氣不展, 四肢失去溫煦, 故見四肢厥冷。

治法:清熱解毒, 清心開竅。

方藥:清營東加減

方中犀角、生地、丹參清營涼血, 配伍竹葉、黃連、銀花、連翹清熱解毒, 使營分邪熱轉出氣分而解。

麥冬、玄參養陰清熱。 若見煩躁、譫語, 可加服紫雪丹, 以加強清熱熄風之功。

(4)正虛邪戀:證候:咳嗽, 低熱, 自汗出, 手足心熱, 舌紅, 苔薄黃, 脈細數。

證候分析:正邪交爭, 邪氣已去大半, 正氣亦見不足, 故見熱勢不高, 咳嗽無力;氣虛衛外不固而見自汗出;熱邪傷陰, 陰虛內熱而見手足心熱, 舌紅苔薄黃、脈細數亦為氣陰兩虛、邪熱未解之征。

治法:養陰清熱, 潤肺化痰。

方藥:竹葉石膏東加減。

方中半夏、石膏、竹葉清餘熱化痰止咳, 人參、麥冬、甘草、粳米益氣養陰。 可隨症加沙參、生地、地骨皮以增養陰清虛熱之功, 或加入杏仁、桑白皮、瓜蔞皮以加強化痰止咳之力。

(5)正虛欲脫:證候:體溫驟降, 額出冷汗, 面色蒼白, 口唇青紫, 呼吸短促,

脈微細。

證候分析:熱毒內陷, 正不勝邪, 正氣欲脫, 陽氣耗散, 陰液耗竭, 而見兇險之象。 氣無所主故見呼吸短促、面色蒼白。 陰陽離絕, 故見體溫驟降、額出冷汗。 氣虛無以行血而見口唇青紫。

治法:回陽救逆, 益氣養陰。

方藥:參附湯合生脈散。

方中人參、附子益氣回陽救逆, 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 共奏回陽固脫之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