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辛開苦降法的臨床應用

辛開苦降”法, 即是辛味藥和苦味藥配伍以達到“開”“降”的目的。 中醫臨證中經常應用的“辛開苦降”法, 其方劑首推《丹溪心法》中左金丸, 主治因肝火犯胃所致的嘈雜吐酸, 脅肋痛、口苦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症。 至現代“辛開苦降”的應用, 也不只是左金丸方證, 亦多有發揮。 “辛開苦降”法中之辛, 不但是“辛開”, 而且還能以辛溫、辛通、辛散、辛化;苦不但能“苦降”, 而且還能苦清、苦化、苦瀉、苦燥。

清降胃火

王某, 男, 62歲。

2009年8月28日初診:牙痛20天, 近3天加重, 口服止痛藥效不顯。 診時仍牙痛以左側下牙痛重, 並伴有左側頭痛, 夜痛而起床喝口涼水牙痛可暫時緩解,

不過10分鐘痛又起, 小便黃, 大便幹, 舌苔薄白, 脈弦。

病機:胃火上炎。

治則:以辛開苦降法清瀉胃火。

處方:生石膏30克, 黃連12克, 當歸12克, 生地黃30克, 升麻10克, 牡丹皮12克, 細辛3克, 白芷12克, 薄荷12克, 防風10克, 大黃12克, 木通12克。 水煎, 6劑。

2009年9月23日二診:服藥4劑即牙痛消除, 只是時有左側頭痛, 再以前方服用3劑。

按:此證診為胃火上炎致牙痛, 方以清瀉胃火, 取清胃散加味, 胃火重清瀉, 但只是單獨以清瀉法, 恐傷氣陰, 所以採用辛開之防風、白芷、細辛、薄荷, 苦降之大黃、黃連、木通、牡丹皮, 這樣火熱之氣上下分消, 即防止了傷陰傷氣之弊, 又令火消霧散, 牙痛自止。

清降肺火

齊某, 男, 84歲。

2012年9月19日初診:咳嗽月餘, 今年7月份在某市級醫院診為肺炎住院半個月後出院,

至今咳嗽一直未停, 近月來加劇, 2006年前列腺癌手術。 診時咳嗽以夜間重, 吐痰多色白, 咽幹有灼熱感且痛, 伴有頭暈, 易汗出, 食欲尚可, 少寐, 腰痛, 大便幹, 1~2天一次, 舌質淡, 苔薄白, 脈滑。

病機:肺氣虧虛, 痰熱內阻。

治則:斂補肺氣, 清化痰熱。

處方:太子參15克, 白術15克, 蓮子肉20克, 五味子10克, 訶子肉12克, 蘇子12克, 金銀花30克, 連翹20克, 黃芩15克, 浙貝15克, 百合15克, 姜半夏12克, 瓜蔞15克, 桑白皮12克, 薄荷12克。 水煎, 7劑。

2012年9月26日二診:藥後咳痰均減, 仍以前方14劑。

2012年10月26日三診:共服藥21劑, 咳痰完全消除, 前方7劑可隔日一劑。

2012年11月28日四診:因頭暈、腰痛前來就診, 述至今咳痰再未複作。

按:本案系肺氣虧虛不斂及痰熱內阻所致, 肺氣虛不斂應用五味子、訶子肉、太子參酸斂潤補以止咳;又以黃芩、桑白皮、浙貝母之苦,

姜半夏、蘇子、薄荷之辛, 以辛開苦降共化痰熱, 這樣肺氣得斂, 痰火得清, 故咳嗽自止。

清降心火

郭某, 女, 66歲。

1989年10月3日初診:胸痛伴胸脘滿悶不適陣作3天。 9年前曾患前壁心肌梗死, 住院治癒。 爾後, 每因鬱怒煩勞或外感發熱或食辛辣則胸悶胸痛發作。 3天前, 因鬱怒而發, 伴心煩燥熱, 胸脅撐脹, 口幹口苦, 納呆幹嘔, 頭痛牙痛, 睡眠不安, 大便幹, 三日未行, 小便灼熱。 檢查:舌質紅略暗, 苔白黃厚少津, 脈弦滑而數。 聽診心率92次/分, 律整, 無明顯病理性雜音, A2>P2.雙肺呼吸音粗糙。 血壓160/100毫米汞柱。 心電圖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電軸左偏-30°, 提示左前分支傳導阻滯。 曾服冠心蘇合丸等中藥罔效。 證屬:肝胃素盛,

又逢鬱怒, 氣鬱化火, 火熱結於胃腑, 腑氣不通, 以致痰熱結阻於胸中, 痹阻心脈。 故胸痹而痛、煩熱心悸、腹脹便幹諸證作。 治以降火清心化痰通腑, 佐以活血利氣。 予小承氣湯合小陷胸東加減。

處方:大黃(後下)15克, 枳實12克, 川樸10克, 全瓜蔞15克, 黃連10克, 清半夏10克, 丹參15克, 生地黃15克, 赤芍12克, 陳皮15克, 桃仁10克, 桃仁10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二診:3劑後大便通, 睡眠安, 諸症均減。 予上方去桃仁, 減大黃為10克, 加麥冬15克。 續服5劑後悉恙若失, 心電圖改善。

上述病例胸痹心痛患者, 為陽明燥結所致, 火邪宜清, 燥結當下, 故以降火通腑為原則, 用大小承氣東加減, 令火熱燥濁之邪從大腸而去, 則胃氣通降和順, 心脈暢通, 而胸痹心痛皆除。 (《診集續焰》)

按:本案治療, 實也是“辛開苦降”法的應用,

方中清半夏、川樸、枳實之辛, 配合黃連、大黃、赤芍之苦, 共同達到上開胸結, 下通實火的作用, 故而胸痹得癒。

治濕熱性鼻炎

楊某, 男, 63歲。

2010年6月8日初診:鼻塞3年, 西醫診為過敏性鼻炎, 經中西藥治療未效。 現仍鼻塞, 時流清涕, 時流黃涕, 嗅覺明顯減退, 時有前額及眼內痛, 口咽乾燥, 大便2~3天1次, 舌苔白膩, 脈弦。

病機:濕熱內阻鼻淵。

治則:辛開苦降, 清熱化濕、宣通鼻竅。

處方:辛夷12克, 蒼耳子20克, 川芎15克, 白芷12克, 黃芩12克, 薄荷12克, 藿香12克, 大黃12克, 細辛4克, 薏苡仁30克, 丹參20克。 水煎服。

2010年9月25日二診:患者自述服上藥25劑後各症消失。

按:方中以白芷、藿香、細辛、辛夷之辛, 大黃、黃芩、蒼耳子、丹參之苦合用辛開苦降而取效。

治皮膚瘙癢

吳某, 女, 23歲。

2009年7月17日初診:周身皮膚瘙癢8天, 以面部及雙膝上至雙臀部、陰部癢重,局部有灼熱感,伴有口苦,咽喉痛,近來白帶多,色黃。望之周身無斑疹腫塊,瘙癢重處皮膚紅,舌質紅,苔薄白,皮膚紅處有熱感,雙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脈細弦。

病機:風濕熱內阻。

治則:辛開苦降,清利濕熱,祛風止癢。

處方:蒼術10克,黃柏10克,防風10克,荊芥穗10克,薄荷10克,金銀花20克,連翹20克,黃芩12克,蟬蛻10克,僵蠶1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6劑。

2010年7月24日二診:服上藥6劑,周身瘙癢明顯減輕,前方去僵蠶,蟬蛻再服6劑。

2010年8月2日三診:瘙癢消失,白帶明顯減少,色變白,繼服上方8劑,諸症消失。

按:方中以僵蠶、防風、荊芥穗、薄荷之辛,散透風熱;蒼術、黃柏、黃芩、蒲公英之苦,以降濕熱,合用辛開苦降而取效。

治胃痛反酸

孔某,男,50歲。

2012年10月25日初診:胃脘脹痛1個月,因夏季去外地工作,勞累過度,又加之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服用香砂養胃丸未效。診時仍胃脘脹痛,以食後脹痛。時有胃痛,欲食熱,惡冷食,食涼食則脹痛加劇,晚飯後吐酸水,噁心,二便正常。舌苔薄膩色白,脈沉。

病機:中焦虛寒,胃氣上逆。

治則:溫中散寒,和胃降逆。

處方:太子參15克,茯苓15克,枳殼12克,木香10克,黃連6克,乾薑10克,吳茱萸10克,陳皮12克,竹茹10克,姜半夏20克,炒白術15克。水煎服,7劑。

2012年11月8日二診:藥後胃脘脹痛及噁心吐酸水明顯減輕,再服前方7劑。

2012年11月16日三診:各症基本消除,再以前方7劑。

按:本案治療是以辛開苦降的左金丸合香砂六君,但其劑量的設計是針對中焦虛寒而定,並沒有按左金丸中苦6分、辛1分之比,而是反過來,苦少辛多,同樣投藥對症而取效。

辨證應用辛開苦降”法的體會是:1.外有風邪、寒邪、濕邪,兼內有鬱熱的無形之熱結,或胃、腸、膀胱有形熱結者,皆可以應用“辛開苦降”法治療。無外邪,但有內熱者亦可應用該法。2.“辛開苦降”法對於濕熱內結者,效果較好,不論結於上、中、下三焦者,皆可應用,總之要在認真辯證的情況下合理調配藥物配伍及用藥劑量。3.因辛味藥多能發散或溫化,苦味藥多能燥濕、通降,故而辛苦相合多能傷陰,所以對於陰血虧虛者或素體陰虛、血虛者慎用。對於陰、血虧虛者應用此法時,要注重劑量的應用,或配合養陰血之藥,以免陰血被傷。4.對於辛、苦兩種藥物的劑量,不但要看外邪與內熱的輕重,即便單獨內熱病證也要看熱勢的強弱來制定辛、苦的劑量,如左金丸中黃連、吳茱萸用量也絕不可固定按其6﹕1劑量,若寒重於熱者可辛多苦少,如熱重於寒者可苦味黃連多用,辛味吳茱萸少用。

以面部及雙膝上至雙臀部、陰部癢重,局部有灼熱感,伴有口苦,咽喉痛,近來白帶多,色黃。望之周身無斑疹腫塊,瘙癢重處皮膚紅,舌質紅,苔薄白,皮膚紅處有熱感,雙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脈細弦。

病機:風濕熱內阻。

治則:辛開苦降,清利濕熱,祛風止癢。

處方:蒼術10克,黃柏10克,防風10克,荊芥穗10克,薄荷10克,金銀花20克,連翹20克,黃芩12克,蟬蛻10克,僵蠶1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6劑。

2010年7月24日二診:服上藥6劑,周身瘙癢明顯減輕,前方去僵蠶,蟬蛻再服6劑。

2010年8月2日三診:瘙癢消失,白帶明顯減少,色變白,繼服上方8劑,諸症消失。

按:方中以僵蠶、防風、荊芥穗、薄荷之辛,散透風熱;蒼術、黃柏、黃芩、蒲公英之苦,以降濕熱,合用辛開苦降而取效。

治胃痛反酸

孔某,男,50歲。

2012年10月25日初診:胃脘脹痛1個月,因夏季去外地工作,勞累過度,又加之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服用香砂養胃丸未效。診時仍胃脘脹痛,以食後脹痛。時有胃痛,欲食熱,惡冷食,食涼食則脹痛加劇,晚飯後吐酸水,噁心,二便正常。舌苔薄膩色白,脈沉。

病機:中焦虛寒,胃氣上逆。

治則:溫中散寒,和胃降逆。

處方:太子參15克,茯苓15克,枳殼12克,木香10克,黃連6克,乾薑10克,吳茱萸10克,陳皮12克,竹茹10克,姜半夏20克,炒白術15克。水煎服,7劑。

2012年11月8日二診:藥後胃脘脹痛及噁心吐酸水明顯減輕,再服前方7劑。

2012年11月16日三診:各症基本消除,再以前方7劑。

按:本案治療是以辛開苦降的左金丸合香砂六君,但其劑量的設計是針對中焦虛寒而定,並沒有按左金丸中苦6分、辛1分之比,而是反過來,苦少辛多,同樣投藥對症而取效。

辨證應用辛開苦降”法的體會是:1.外有風邪、寒邪、濕邪,兼內有鬱熱的無形之熱結,或胃、腸、膀胱有形熱結者,皆可以應用“辛開苦降”法治療。無外邪,但有內熱者亦可應用該法。2.“辛開苦降”法對於濕熱內結者,效果較好,不論結於上、中、下三焦者,皆可應用,總之要在認真辯證的情況下合理調配藥物配伍及用藥劑量。3.因辛味藥多能發散或溫化,苦味藥多能燥濕、通降,故而辛苦相合多能傷陰,所以對於陰血虧虛者或素體陰虛、血虛者慎用。對於陰、血虧虛者應用此法時,要注重劑量的應用,或配合養陰血之藥,以免陰血被傷。4.對於辛、苦兩種藥物的劑量,不但要看外邪與內熱的輕重,即便單獨內熱病證也要看熱勢的強弱來制定辛、苦的劑量,如左金丸中黃連、吳茱萸用量也絕不可固定按其6﹕1劑量,若寒重於熱者可辛多苦少,如熱重於寒者可苦味黃連多用,辛味吳茱萸少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