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凍瘡的中醫治療

凍瘡常見於冬季, 是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膚炎症損害, 病程緩慢, 氣候轉暖後自愈, 易復發。 本病與中醫學文獻記載的“凍瘡”、“凍爛腫瘡”相類似。

如《外科啟玄》凍瘡記載:“凍瘡多受其寒冷, 致令面目手足初痛次腫, 破出膿血, 遇暖則發燒。 亦有元氣弱之人, 不耐其冷者有之。 ”《諸病源侯論·凍爛腫瘡候》記載:“嚴冬之月, 觸冒風雪寒毒之氣, 傷於肌膚, 血氣壅澀, 因而瘃凍, 焮紅疼腫, 便成凍瘡。 ”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 本病系陽氣不達, 複感寒冷侵襲, 氣血運行不暢, 經脈阻隔、氣血凝滯肌膚所致。

現代醫學認為, 本病系對冷發生的異常反應,

寒冷潮濕或寒暖急變時更易發生。 此時小動脈收縮, 久之血管麻痹而擴張, 靜脈瘀血, 使局部血液迴圈不良而發病。 患者自身的皮膚濕度、末梢微血管畸形、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營養不良、貧血、內分泌障礙、慢性中毒或感染、鞋襪過緊和缺乏運動等均可助長凍瘡的發生。 遺傳亦起一定的作用。

主要症狀

發病年齡:多見於兒童和婦女或末梢血循環不良者。

好發部位:好發於手指、手背、面部、足背、足趾、足緣、足跟及耳廓等處。

皮損特點:常見損害為局限性瘀血性暗紫紅色隆起的水腫性紅斑, 境界不清, 邊緣呈鮮紅色, 表面緊張有光澤, 質柔軟。 局部按壓可褪色, 壓力除去後紅色逐漸恢復。 如受凍日久, 損害表面可發生水皰、破裂形成糜爛或潰瘍,

愈後留色素沉著或萎縮性瘢痕。

自覺症狀:常有末梢部皮膚發涼、肢端紫紺和多汗。 有時瘙癢明顯, 受熱後加劇。

病程及預後:病程緩慢, 氣候轉暖後自愈, 易復發。

診斷要點

發病時間(寒冷季節)+部位(四肢末端)+典型皮疹(局限性暗紫紅色水腫性斑片)+症狀(發涼伴瘙癢)+預後(自愈性+反復性)。

類證鑒別

多形紅斑:手足、前臂背面水腫性紅斑, 可見靶樣損害。 病程較短。 可能與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藥物過敏有關。

系統性紅斑狼瘡:可發生凍瘡樣皮疹, 自身抗體的檢測和多系統損害可與凍瘡鑒別。

中醫治療

辨證施治:

以陽氣不達, 寒冷侵襲, 氣血凝滯型常見。

主要表現:畏寒, 形寒身冷, 四肢不溫, 局部漫腫發涼或起水皰,

遇熱癢痛相兼, 皮色蒼白或紫暗;舌質淡。 脈細澀或遲。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處方:當歸四逆東加減。

方藥:黃芪10克, 當歸10克, 川芎5克, 赤白芍各10克, 雞血藤15克, 透骨草15克, 吳茱萸6克, 桂枝10克, 生薑皮6克。

中成藥:活血消炎丸:3克, 每日2次, 溫黃酒或溫開水送下。

外治法:

早期紅腫者可選用紫草、茄根煎水, 或祁艾、冬瓜皮、桂皮、川椒等量煎水溫洗或浸泡, 每日1~2次, 每次30分鐘。

未破者:可用紫色消腫膏。

已破者:可用紫色疽瘡膏或化毒散軟膏。

西醫治療

外用藥物治療:

2%~5%樟腦軟膏或蜂蜜豬油軟膏。

發生水皰和破潰者, 可應用環丙沙星軟膏或莫匹羅星軟膏等抗生素軟膏。

系統藥物治療:

口服煙酸、硝苯地平等血管擴張劑。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靜脈滴注,

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的作用。

筆者認為, 本病發生具有典型的時間、地域或工作性質等特點, 寒冷季節注意局部保暖和乾燥是預防發病的重要因素, 同時可加強鍛煉與營養, 增強體質, 促進血液迴圈, 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 佩戴手套、鞋襪不宜過緊。 一旦發病, 受凍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及用熱水浸泡;易受冷部位擦凡士林或其他油脂類, 以保護皮膚;局部按摩及溫水浴, 可以改善血循環。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