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重用黃芪治腦梗死性老年癡呆

王某, 女, 81歲, 於2012年3月8日初診。

患者家屬代述:3月7日晚5點多, 患者在家煮麵條, 把大量麵條撒在鍋外而不知, 而且用手指伸進沸水鍋裡去攪動麵條, 幸虧家人發現及時, 才未發生燙傷。 家人立即問患者這是在幹什麼?患者答非所問, 而且一句話重複數遍。 家人感覺不正常, 將患者送某縣醫院診療。 腦部CT顯示陳舊性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 腦萎縮。 入院後, 主要應用胞二磷膽鹼及營養神經的藥物, 再加改善大腦血供的藥物。 刻診:患者端坐床上, 面色萎黃, 目光呆滯, 少神, 不識周圍親人。 問她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明明是晚上,

她卻答早晨。 東西南北更是不能分辨。 失憶、健忘全部出現。 舌質淡, 苔薄黃, 脈沉弱無力。

此為氣血虛弱之證, 目得血則能視, 手得血則能握, 腦得血則能記憶辨識、神明。 現在神不明, 出現癡呆症象, 腦失血養所致。 必須大補氣血, 氣血充足, 腦竅得以濡養, 神明方能得以恢復。

處方:生黃芪60克, 紅參20克, 白術30克, 當歸20克, 升麻15克, 柴胡15克, 白芍30克, 香附15克, 熟地30克, 川芎10克, 雞血藤30克, 野葛根30克, 白芷12克, 丹參30克, 半夏12克, 黃連9克, 厚樸12克, 檳榔20克, 石菖蒲20克, 桂枝30克, 甘草10克, 生薑大棗為引。 14劑, 水煎服, 日1劑。 每劑藥煎取藥液600毫升, 分2次溫服。

二診(2012年3月27日):患者服用上方7劑, 神智基本恢復, 自感疲勞, 嗜睡。 飯後尤感困倦, 這是 “食困症”, 典型的脾胃虛弱、元氣大虧的表現。

交流雖然順利, 但是反應還略顯遲鈍。 脈象較前有力, 仍然三伍不調。 觀其服用的西藥:阿司匹林、倍他樂克、尼莫地平、辛伐他汀。 筆者建議除阿司匹林之外, 一律停用。 納可, 大便2~3天一次, 便不幹, 但難下。 這仍然是由於元氣不足鼓動無力所致。 分析病情好轉一方面在於治療方案正確, 另一方面與治療及時有很大關係。

處方:上方生黃芪改為120克, 紅參改為30克, 加枳實15克, 肉蓯蓉30克。 煎服法同上, 14劑。

上方服用三劑, 患者三日未能大便, 出現腹脹、不欲飲食、胸中憋悶等不適症狀, 急忙去某醫院檢查, B超顯示腸脹氣、有液平, 建議住院治療。 患者拒絕住院, 電話諮詢筆者。 筆者思之, 難道黃芪劑量過大, 補之太過, 導致壅滯?但方中理氣下行之藥也不少。

筆者囑咐患者, 買30克生大黃, 分三份, 每劑藥中加10克。 然後注意觀察病情變化, 如有不適, 儘快去醫院。 結果, 當天晚上, 繼續用藥, 也沒加大黃, 大便就順利排出。 所有不適都得以緩解。

三診(2012年4月9日):服上方14劑後, 體力精力明顯好轉, 不再嗜睡, 也不再出現“食困”。 神志清晰, 答問自如, 反應正常。 但筆者認為患者氣血還未能充盈, 而且還有可能出現病情的反復, 或是出現腦血管的症狀, 或是出現心血管疾病的症狀, 或是出現消化道的症狀(心下痞滿, 便秘等), 但總的來說, 還是元氣不足所致, 這也是老年患者的一個基本病機。

處方:生黃芪90克, 紅參20克, 白術30克, 當歸20克, 升麻15克, 柴胡15克, 白芍30克, 香附15克, 熟地30克, 川芎10克, 山藥30克, 山萸肉10克,

雞血藤30克, 野葛根30克, 白芷12克, 丹參30克, 半夏12克, 黃連9克, 厚樸12克, 檳榔20克, 石菖蒲20克, 桂枝30克, 甘草10克。 煎服方法同上。 可以吃5劑, 休息二三日, 再繼續服5劑, 堅持服用一個月。 然後再做成膏劑服用。

隨訪至今(2015年11月), 老人仍健在, 神志清晰, 生活自理。

按:患者年逾八十, 氣血虧虛是其發病的病理基礎, 也是其基本病機。 這類患者, 往往數病纏身, 按照現代醫學的分類, 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等都會出現問題。 這時必須發揮中醫特色, 從整體上把握疾病的病機, 並且抓住主要病機不放, 守方守法, 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腦萎縮、陳舊性腔隙性腦梗死所致的癡呆屬於臨床難治之病。 重用黃芪也是本病取效的關鍵。 後來, 患者神志、意識、記憶等功能恢復後,

詢問筆者是否再複查腦部CT, 答曰沒有必要。 如果複查CT, 依然是多發腔隙性腦梗死、腦萎縮。 通過服用中藥治療, 解剖學上的改變一般不會很明顯, 只不過腦組織的功能代償能力在藥物的作用下大大增強, 所以腦功能得以恢復。 其實, 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值得深入探討。 不能否定結構與功能的基礎聯繫, 但也不能唯結構論。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