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媽媽必知:小兒捏脊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小兒捏脊方法非常簡單而且易學, 新媽媽們在家裡就可以給寶寶操作。 小兒捏脊如何操作, 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跟著中醫來學習下吧。

小兒捏脊是小兒推拿術中的一種, 它適合半歲到7歲的寶寶, 它可以幫助寶寶房子防治多種疾病, 增強寶寶的抵抗力。 捏脊療法是連續捏拿脊柱部肌膚, 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常用于治療小兒“疳積”之類病症, 所以又稱“捏積療法”, 屬於小兒推拿術的一種。

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 深取痛引之, 從龜尾至頂乃止, 未愈更為之”的描述, 是目前見諸文獻的最早記錄。

經後世醫家不斷的臨床實踐, 逐漸發展成為捏脊療法。

小兒捏脊的操作方法

兩手沿脊柱兩旁, 由下而上連續地挾提肌膚, 邊捏邊向前推進, 自尾骶部開始, 一直捏到項枕部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 也可延至風府穴)。 重複3~5遍後, 再按揉腎俞穴2~3次。 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 6次為一個療程。 慢性疾病在一個療程後可休息1周, 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小兒捏脊的具體操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 挾持肌膚, 拇指在後, 食指、中指在前。 然後食指、中指向後撚動, 拇指向前推動, 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 另一種是手握空拳, 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 挾持肌膚, 拇指在前, 食指在後。

然後拇指向後撚動, 食指向前推動, 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 上述小兒捏脊的兩種方法可根據術者的習慣和使用方便而選用。

捏脊治嬰幼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是致病性大腸桿菌和腸道病毒而引起腸道消化功能紊亂的一個綜合征。 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樣為特徵。 屬中醫學“泄瀉”範疇。 捏脊療法對緩解嬰幼兒腹瀉效果很好, 現介紹如下。

患兒俯臥, 醫生以兩手拇指、食指頂住病兒皮膚, 自長強穴(尾骨部)沿脊柱兩側至大椎穴(平肩處)提拿皮肉, 中間不要脫手, 連捏3~5遍, 每日1次。

此外, 調整飲食對防治嬰幼兒腹瀉也很重要。 一般輕度腹瀉仍可喂母乳, 但應縮短餵奶時間, 延長間隔時間。 如牛奶餵養, 應將牛奶比平常更稀釋些,

並去掉上面一層奶皮。 稍大的幼兒, 應給易於消化的粥類。 腹瀉重者, 應暫時禁食6~8小時, 使胃腸道得到很好的休息。

捏脊要注意什麼

時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後或晚上臨睡前進行療效較好。 捏脊前要露出整個背部, 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鬆。

溫度:捏脊時室內溫度要適中, 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 手部要溫暖, 手法宜輕柔、敏捷, 用力及速度要均等, 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時間:每次捏脊時間不宜太長, 以3~5分鐘為宜。

手法: ①開始做時手法宜輕巧, 以後逐漸加重, 使小兒慢慢適應。 ②要捏撚, 不可擰轉。 ③撚動推進時, 要直線向前, 不可歪斜。

年齡:捏脊療法適於半歲以上到7歲左右的寶寶。 年齡過小的寶寶皮膚嬌嫩, 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年齡過大則因為背肌較厚,

不易提起, 穴位點按不到位而影響療效。 嬰兒必須在會翻身自行俯臥時才可以給予捏脊療法, 若嬰兒太小, 就強行將其行俯臥位, 可能造成嬰兒不必要的扭傷, 甚至在捏脊過程中出現窒息。

禁忌:寶寶背部皮膚有破損, 患有癤腫、皮膚病及發高燒時要暫停。

新媽媽們如果對捏脊有不懂的問題, 儘量多問問有經驗的人, 以及向醫生請教。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