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治療胃腸病 中藥敷肚臍

敷臍療法, 是將中藥製成軟膏或藥餅, 貼在肚臍上, 這樣做既有對穴位的刺激作用(類似於針灸), 又有藥物的滲透作用, 是內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胚胎時期, 臍部是胎兒連通母體, 獲得血液、氧氣及營養供給的唯一通道。 出生後此通道雖已斷絕, 但臍部與全身經絡、五臟六腑仍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中醫稱之為“神闕穴”。 肚臍是腹壁最薄的地方, 沒有皮下脂肪, 但是血管非常豐富, 所以藥物易於滲透、吸收, 加上藥物不受胃酶的干擾破壞, 因此用藥量少、見效快。 特別適合於有胃腸、肝臟疾病的患者, 由於不經肝臟代謝,

可減少毒副反應, 因此是一條理想的給藥途徑。

主治消化系統疾病

中藥敷肚臍適用範圍很廣, 內科、婦科、兒科、男科等多種疾病均能使用。 比如, 可用來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神經性嘔吐、呃逆、腸易激綜合征等。

五更瀉:可選用補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藥材混合, 研成細末, 用醋調成糊狀, 敷于臍孔, 連用7日為一療程, 可重複2―3個療程。

呃逆:選用橘皮、半夏、杮蒂、丁香等, 研成細末後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敷于臍孔, 連用2―7天。

脾胃虛寒型胃痛:可選用胡椒、乾薑、香附等, 用黃酒調成糊狀, 連用2―7天。

兒童敷臍效果更好

小兒大多不願服藥, 害怕打針, 特別是嬰幼兒給藥尤為困難。 而小兒肌膚柔嫩,

髒氣輕靈, 敷臍療法作用迅速, 無損傷, 因此在兒科應用廣泛, 尤其在治療小兒消化系統疾病中應用最多。

治小兒腹瀉、消化不良、腹痛等, 可將藥粉用黃酒或茶水調勻, 貼於臍部, 1―2天即可見效, 有的甚至數小時內即可好轉。 遺尿的患兒, 也可將藥物同時敷于肚臍和關元穴, 可以減少遺尿次數。 經常感冒的兒童, 用中藥裝袋後敷臍, 堅持一段時間可以提高抵抗力, 減少感冒的發生。

不過, 中醫用藥講究辨證論治, 疾病又分為寒、熱、虛、實, 同樣是小兒腹瀉, 有濕熱瀉、傷食瀉、脾虛瀉等, 故敷臍的藥物是不同的。 因此, 出現症狀後要到醫院就診, 由專科醫生來診治選藥, 不能一概而論。 另外, 小兒皮膚嬌嫩, 不宜使用橡皮膏固定, 以免灼傷皮膚。

空腹或餐後不宜敷臍

中藥敷臍治療, 操作很簡單:清洗肚臍後平臥, 取配製好的藥末適量, 用生薑汁或黃酒、蜂蜜、醋調成糊狀, 納入臍孔, 用紗布覆蓋, 透氣膠布固定。 一般保留6―12小時。

皮膚敏感者可縮短時間, 皮膚耐受性好的人可適當延長, 但最好不超過24小時, 一般可連用2―7天。 急性病變、體內有濕熱、肚臍有炎症或皮膚嚴重過敏的人不宜使用這種方法治療。 另外空腹或餐後也不宜馬上實施中藥敷臍。

用中藥敷臍的方法治療胃腸病的同時, 也不能忽視日常飲食和情緒的調節。 當然, 中藥敷臍治療並非包治百病, 不能摒棄針對病因的治療, 以及其他已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