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胎的方法, 中醫西醫是有所不同的。 祖國中醫安胎講究調理。 並且使用中藥安胎需要謹慎, 在服用前應先諮詢相關的醫生。 中藥安胎是不能擅自決定的, 否則容易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下面一起來瞭解瞭解正確使用中藥安胎的方法是怎樣的吧。
中醫安胎的常用藥
清熱安胎用黃芩。 中醫婦科認為:“胎前宜清。 ”黃芩味苦性寒, 為清熱安胎的主要藥物。 張仲景的黃芩湯用黃芩配芍藥、甘草、大棗而成, 能治各種裡熱腹痛證。 婦科借用作清熱安胎的基礎方, 可與下列諸安胎藥配合同用。
和胃糯米與砂仁。
健脾安胎用白術。 孕婦的脾胃健強, 胎兒的營養充足, 胎氣自固。 反之, 若孕婦脾胃虛弱, 易於損傷胎氣。 健脾安胎比和胃重要。 白術是健脾安胎的主要藥物。 《備急千金要方》早有用白術配黃芩、白芍藥安胎之專用方。 後世有安胎白術散、健脾資生丸等方, 都以白術健脾安胎為主的。
補氣黃芪與黨(人)參。 母體元氣充沛,
養血地、膠、芍、歸身。 母體的血液是維持胎兒生長的重要物質。 如果孕婦血虛, 最為影響胎兒, 或見漏紅之象, 多為流產先兆。 養血安胎法為臨床最常用。 主要藥物有地黃、芍藥、當歸身、阿膠等。 成方膠艾四物湯即以四藥為主, 既可養血安胎, 又能止血止漏,
除此之外, 在服用中藥安胎時還需要注意什麼呢?
正確使用中藥安胎的方法
孕期服用中藥必須對症, 即使服用一般補養的藥物, 也應當平和適中, 與准媽媽的體質相符。 准媽媽在懷孕後不應濫用中藥補品, 尤其是那些大辛大熱的補藥, 不僅對胎寶寶和准媽媽無益, 反而會加重妊娠嘔吐、血壓增高等症狀。
中醫認為, 孕後陰血下聚以養胎, 這會使准媽媽的身體處於一種“陰血偏虛, 陽氣偏亢”的生理狀態, 所以進補時要注意產前宜涼補, 比如黃芩就是一味具有清熱效果的中藥。 如果陰虛內熱的症狀較重, 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滋養陰血的補品,
最後, 小編提醒大家在服用以上中藥安胎之前應先諮詢醫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