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匐行性角膜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化膿性角膜潰瘍, 因病變每賂中央匐行擴展, 故名。 前房常有積膿現象, 又稱前房積膿性角膜潰瘍。
【診斷】
本病的特徵是起病較急, 有明顯的眼部刺激症狀, 角膜出現灰黃色或黃白色浸潤或潰瘍, 前房早期即有虹膜炎反應。 發展於嚴重階段, 表現為黃白色化膿性潰瘍, 常向一側擴展, 前房每有積膿, 潰瘍底部基質可有膿瘍形成。
【治療措施】
應迅速控制潰瘍的發展。 本病的病原體為細菌, 對多數抗生素如青黴素、鏈黴素、新黴素、慶在黴素、卡那黴素等均敏感。 給藥途徑應首選局部滴眼,
局部滴眼需注意藥物的濃度及給藥次數。 目前我院配製的眼藥水濃度是:青黴素40, 000單位/毫升(用藥前需做皮膚過敏試驗), 鏈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均5%, 慶大黴素8,000單位/毫升。
給藥方法在最初接受治療的4小時內, 每5~10分鐘給藥一次, 每次2~3滴。 以後改為每半小時一次。 潰瘍控制後可繼續減少用藥次數。 滴藥時頭部取仰臥位, 使藥液盡可能多瀦留於結膜囊內。
我院近幾年來治療本病的常規用藥為5%鏈黴素藥水, 按照上述給藥方法, 通過500餘例的臨床觀察, 均取得滿意的療效。 潰瘍癒合時間為1~3周。
凡潰瘍已經穿孔或行將穿孔的病例, 可用5%鏈黴素眼膏及1%阿托品眼膏放入結膜囊內,
球結膜下注射亦可控制炎症的發展。 藥物及劑量為青黴素5萬~10萬年單位(應做過敏試驗), 鏈黴素0.2~0.3克, 新黴素40毫克, 慶大黴素2萬~4萬單位, 均每日一次, 一般注射3~9次。
本病常有虹膜炎反應, 必須用阿托品充分擴在瞳孔。
【病因學】
主要為毒力較強的細菌引起。 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或綠色鏈球菌、淋球菌、枯草桿菌等均可致病。 起病常先有角膜表面外傷史, 諸如樹枝、棉杆、柴草等觸傷, 指甲、睫毛等擦傷, 或者是灰塵、泥土等異物入眼。 慢性淚囊炎患者亦為造成感染的因素。 細菌可由致傷物帶入, 或眼部結膜囊內原已存在。
發病以夏秋季較多, 農村患者多於城市。
【臨床表現】
主覺症狀可有異物感、刺痛感甚或燒灼感。 球結膜混合性充血, 嚴重時伴有水腫。 潰瘍首先出現於外傷後角膜受損的部位。 最初為灰白色或黃白色濃密浸潤點, 約米粒或綠豆大小, 周圍常環繞著灰暗色水腫區, 是為早期現象。
潰瘍未能控制可繼續向四周擴大, 但通常向中央一側進行較著, 如蛇行。 與此同時, 潰瘍尚可向深部發展, 形成基質潰瘍。 壞死組織不斷脫落, 角膜基南逐漸充薄, 後彈力層膨出, 最後導致潰瘍穿孔。
嚴重的虹膜睫狀體炎反應亦為本病特徵之一。 由於細菌毒素不斷滲入前房, 刺激虹膜睫狀體, 因素早期即有前房混濁和瞳孔縮小現象。
潰瘍如在早期階段得到控制, 每只留較小的雲翳, 不在瞳孔領者, 視力一般影響不大;然較大的潰決, 則留有緻密的白斑, 此種瘢痕可在角膜基質的前面一部分, 或者涉及全層。 常伴有新生血管伸入。 視力高度障礙。 潰瘍穿孔的病例, 則形成粘連性白斑。 大面積穿孔時, 可以形成胸膜局部或全部葡萄腫, 常因繼發性青光眼而導致無光感。 倘有眼內感染時, 最後導致眼球萎縮。
不論潰瘍在何種情況下取得癒合, 在最初的癒合階段, 角膜基質均有浸潤及水腫存在,
【鑒別診斷】
本病潰瘍的早期階段應和單純性或綠膿桿菌性角膜炎鑒別。 潰瘍發展至嚴重階段, 常易與綠膿桿菌性或真菌性角膜潰瘍混淆, 鑒別點見表10-1。
表10-1 幾種細菌性角膜潰瘍的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