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太乙針灸, 又稱太乙神針, 是在雷火針基礎上改變處方而產生的一種藥艾條實按灸療法。 清·韓貽豐所撰的《太乙神針心法》(1717年), 是最早問世的關於太乙著作。 之後, 有範毓香奇的《太乙神針附方》、陳修園醫學叢書《太乙神針》及孔廣培的《太乙神針集解》等, 但各家對艾絨中所摻藥物, 所載不一。 現代, 在用藥處方上基本按傳統配方製備, 但有所發揮, 方法亦有所改進, 治療範圍更進一步擴大。
【操作方法】
分為二種。
1、實按法
灸具製備:目前多採取韓貽豐《太乙神針心法》制法:艾絨100g, 硫磺6g, 麝香、乳香、沒藥、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川芎、獨活、穿山甲、雄黃、白芷、全蠍各3g。
具體操作:將二支太乙針同時點燃, 一支備用, 一支用10層面紙包裹, 緊按選定施灸穴位。 如患者感覺太燙, 可將艾條略提起, 等熱減再灸, 如此反復施行。 如火熄、冷卻, 可改用備用的藥艾條同法施灸。 另一支重新點燃灸之。 如此反覆施灸, 每穴按灸10次左右。
現代有人用以下方法施灸。 採用特製的黃銅或紫銅作為套筒, 套筒長約80cm, 內徑1.8cm, 套筒之上端, 裝以銅塞,
上述方法均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2、點按法:
灸具製備:取雄黃20g, 冰片2g, 麝香1g, 火硝10g, 川烏30g, 草烏30g , 白芷20g, 精製艾絨60g備用。 先將前7味藥分別置於乳缽內, 研為極細末, 以無聲為度。 然後將艾絨用少量曲酒噴濕, 再將藥末均勻撒在艾絨內, 以手充分揉勻, 陰乾, 取上述藥艾2g, 均勻地平鋪在20cm×7cm, 質地柔軟而又堅韌桑皮紙上,
具體操作:醫生將艾條一端點燃, 對準施術部位快速點按, 如雀啄食, 一觸即起, 此為1 壯, 每次3~6壯, 以不灼傷皮膚為度。 注意在點灸頭部時, 應儘量撥開頭髮, 使穴位充分暴露, 以便操作。
【主治病證】
感冒、咳嗽、頭痛、風寒濕痹症、痿症、腹痛、腹瀉、月經不調等症。
【注意事項】
同雷火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