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一
艾灸穴位:列缺(雙)、尺澤(雙)、風門(雙)、肺俞(雙)、豐隆(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 每穴灸5~10分鐘, 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3~5壯, 間日灸1次。 ③隔薑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 每穴灸5~7壯, 每日或隔曰灸1次, 必要時1日灸2次。
主治:呼吸急促, 喉中哮鳴有聲, 胸膈滿悶如窒, 咳不甚, 痰少咳吐不爽, 白色黏痰, 口不渴, 或渴喜熱飲, 天冷或遇寒而發, 形寒怕冷, 或有惡寒, 噴嚏, 流涕等表寒證, 舌苔白滑, 脈弦緊或浮緊。
技術二
艾灸穴位:定喘(雙)、膏肓(雙)、肺俞(雙)、太淵(雙)、脾俞(雙)、足三裡(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艾炷灸均可選用。
主治:脾肺氣虛。 喘促短氣, 氣怯聲低.動則尤甚, 或喉中有輕度哮鳴聲, 唆痰清稀色白, 常自汗畏風, 易感冒, 每因勞倦、氣候變化等誘發哮病, 舌淡苔白, 脈細弱或虛大。
技術三
艾灸穴位:肺俞(雙), 腎俞(雙)、太溪(雙)、關元。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 每穴灸5~10分鐘, 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3~5壯, 間日灸1次。
主治:肺腎兩虛。 平素短氣息促, 動則尤甚, 吸氣不利, 或喉中有輕度哮鳴, 腰膝酸軟, 腦轉耳鳴, 勞累後易誘發哮病。 或畏寒肢冷, 面色蒼白, 舌淡苔白, 質胖嫩, 脈象沉細。 或顴紅, 煩熱, 汗出黏手, 舌紅苔少, 脈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