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嘔吐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中脘、天突、內關(雙)、闕、神門(雙)、足三裡(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 每穴每次灸20~25分鐘, 以穴位表面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每日灸1次。 ②艾炷隔薑灸:每次選個穴位, 每穴灸5~7壯, 每日灸1次, 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妊娠早期, 噁心嘔吐不食, 甚則食入即吐, 口淡, 嘔吐清誕, 頭暈, 疲倦, 脘腹脹滿, 舌淡, 苔白, 脈緩滑無力。

技術二

艾灸穴位:中脘、內關(雙)、神陶、建裡、湧泉(雙)、足三裡(雙)、豐隆(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灸15~20分鐘, 以穴位表面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每日灸1次。 ②艾炷隔薑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5~7壯, 每日灸1次, 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實證的嘔吐。

技術三

艾灸穴位:中脘、內關(雙)、神闕、湧泉、脾俞(雙)、胃俞(雙)、足三裡(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 每穴每次灸15~20分

鐘, 以穴位表面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每日灸1次。 ②艾炷隔薑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5~7壯, 每日灸1次, 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脾胃虛弱。 症見嘔吐時作時止, 神疲乏力, 納差, 口幹不欲飲, 大便溏薄, 舌質淡, 苔薄白, 脈濡弱。

技術四

艾灸穴位:中脘、內關(雙)、神闕、湧泉(雙)、脾俞(雙)、胃俞(雙)、足三裡(雙)。

操作規程:①蔥蒜天灸法:主治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噎嗝反胃者。 取生蔥頭10g、大蒜頭10g, 混合搗爛如爛泥狀, 取3~5g分別貼於雙側湧果穴、神闕穴, 外敷紗布, 用膠布固定,

敷灸1~3小時, 以周部皮膚發癢, 發熱、發紅為度, 以免起皰, 毎日1次。 ②吳茱萸薑糊天灸法:主治食人即吐之神經性嘔吐。 取吳茱萸30g研細末貯瓶備用。 使用時取3g吳茱萸藥末加薑汁適量調如稠糊狀。 取蠶豆大藥糊分別敷貼於中脘、內關或足三裡穴, 外用紗布覆蓋, 膠布固定。 敷藥後6~12小時局部出現辣痛、燒灼感時, 不要祛除藥糊, 以免影響療效。 局部起皰按照常規方法處理。

主治:虛寒嘔吐。 咽吐反復發作, 時作時止, 倦怠乏力, 喜暖惡寒, 四肢不溫, 大便稀溏, 舌淡胖, 苔白, 脈細弱。

技術五

艾灸穴位:合穀(雙)、大椎、間使(雙)、內關、中脘。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 每穴灸10~20分鐘, 每曰灸1~2次。 ②艾條迴旋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 每穴灸10~20分鐘, 每日灸1~2次。 ③無瘢痕灸:每次選用1~3個穴位,

每穴灸5~20壯, 艾炷如麥粒大, 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④隔薑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5~7壯, 艾炷如棗核大, 每日灸1~2次。 ⑤溫灸器灸:每日選用2~4個穴位, 每次灸15~20分鐘, 每日灸1次。 ⑥溫針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10~15分鐘, 每日灸1次。

主治:外邪犯胃。 突然嘔吐, 胸脘滿悶, 發熱惡寒, 頭身疼痛, 舌苔白膩, 脈濡緩。

技術六

艾灸穴位:章門(雙)、公孫(雙)、中脘、脾俞(雙)、豐隆(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 每穴灸10-20分鐘, 每曰灸1次。 ②隔薑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5~9壯, 艾炷如棗核大, 每日灸1次。 ③瘢痕灸:每次選用2~3個穴位, 每穴灸3~5壯, 艾炷如黃豆大或半個棗核大, 3日灸1次。 ④溫針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10~15分鐘, 每日灸1次。

主治:痰飲內阻。 嘔吐清水痰涎, 脫悶不食,

頭眩心悸, 舌苔白膩, 脈滑。

技術七

艾灸穴位:內關(雙)、中脘、隱白(雙)、脾俞(雙)、神闕。

操作規程:①艾條迴旋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 每穴灸10~20分鐘, 每日灸1次。 ②隔薑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5~7壯, 艾炷如棗核大, 每日灸1次。 ③隔鹽灸:每次灸1~5壯, 腹部有較明顯的溫熱感向腹中擴散。

④無瘢痕灸:每次選用1~3個穴位, 每穴灸5~20壯, 艾炷如麥粒大, 隔日灸1次。 ⑤瘢痕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3壯, 艾炷如黃豆大或半個棗核大, 3日灸1次。

主治:脾胃虛寒。 症見飲食稍多即吐, 時作時止, 倦怠乏力, 喜暖惡寒, 四肢不溫, 口幹不欲飲.大便溏薄, 舌質淡, 脈濡弱。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