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五官能知脾胃問題
中醫看病強調望、聞、問、切, 平時觀察五官就可大致瞭解脾胃功能情況。
從口唇看脾胃:脾胃好的人, 嘴唇紅潤, 幹濕適度, 潤滑有光, 反之則脾胃不好。 從鼻子看脾胃:鼻翼發紅多有胃熱, 鼻頭發青並伴有腹痛表明胃腸功能不好。 從眼睛看脾胃:脾胃功能失調會引起白內障、視力疲勞、視力模糊、眼睛紅腫、眼瞼下垂等問題。 從耳朵看脾胃:脾虛氣弱, 水濕不能正常運化會致使內生痰濁, 耳道閉阻。
胃部“自保”有講究
注意保暖 既然胃部易受寒風刺激而發作疾病, 那麼就要注意下保暖。 尤其是偏瘦的人,
飲食養護 飲食以溫、熟食物為主。 不吃辛辣、油炸、煙熏食物, 不吃過酸、過冷等刺激性食物, 不飲酒, 少飲濃茶、咖啡等。 忌過飽過饑, 宜定時定量, 少吃多餐;早上要吃好, 中午要吃飽, 晚上要吃少, 每餐只吃七分飽。 睡前不要再吃東西, 以免刺激胃酸分泌, 誘發胃病。
積極進行食療, 多吃粥、小米、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治胃寒;多吃大蒜消毒殺菌幫助消炎;另外枸杞、銀耳、紅棗、核桃等都有養胃作用。
心態平靜 當心情鬱悶的時候,
養胃要把握時間表
7:00 喝杯溫開水。
可以濕潤口腔、食管、胃黏膜, 沖刷附著於黏膜的黏液和膽汁, 促進胃腸蠕動, 為進餐做好準備。 還可以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 但不宜過多飲水, 約100毫升即可, 以免沖淡胃酸, 影響消化。 不宜喝涼水, 以免對胃部造成刺激。 還可以練習叩齒100下, 或者張嘴、舌尖抵住前齶(上牙堂前部), 有助唾液分泌, 而唾液中含有的澱粉酶可助消化。
7:30 早餐不能省。
研究表明, 經常不吃早餐引發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的幾率高達36%, 還易導致低血糖、記憶力下降, 增加膽結石患病風險。 一份好的早餐應包含穀類、奶類、肉類、豆製品、水果和蔬菜等。
10:00 起身走一走。
放下手中工作, 小歇片刻, 做一些簡單的肢體放鬆運動, 有助於早餐消化。 順便喝點水或吃點水果, 可以補充水分和維生素, 稀釋血液、促進血液迴圈和代謝廢物排出。
11:30-12:00 午餐補充蛋白。
午餐應注意補充優質蛋白, 比如瘦肉、魚類、豆製品。 冬季午飯前可以喝點湯, 因為在食物比較幹而唾液分泌不足的情況下, 適量的湯水有益於消化和吸收。 飽餐後宜站立一會兒, 不要坐臥或下蹲、彎腰, 以免腹壓過高誘發胃食管反流。 餐後不宜快走, 以免引起胃下垂或胃腸痙攣。
3:30 下午加個迷你餐。
有研究證明, 包括下午茶在內的四餐分配比例大致是:1/3的能量來自晚餐, 1/3來自午餐, 1/4來自早餐, 其餘的來自下午茶。 這頓下午加餐往往是一頓“迷你餐”, 它與用來發洩鬱悶或僅僅用來解饞的零食是不同的。
零食的熱量只會儲存到體內, 而迷你餐和其他正餐一樣, 一部分用來供我們身體的消耗, 它和正餐的消耗原理是完全相同的, 可以幫助我們保持精力直到黃昏, 而使得晚餐可以少吃。
下午茶只需要一塊餅乾、一塊乳酪、一個時令水果、一杯紅茶;也可以像正餐那樣搭配, 鹹甜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 注意營養均衡。
6:30-7:00 晚餐早吃少吃
晚飯要早吃, 杜絕吃夜宵。 晚上不要熬夜, 晚飯儘量早吃, 不要吃得過飽, 清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