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煨面裹必須深,
肉果曾無核可尋。
最喜油脂醫適用,
只愁枯瘦症難臨。
除將瀉痢腸俱固,
溫卻心脾冷不侵。
辛辣味多能助火,
用時應是費沉吟。
注:本詩出自清·趙瑾叔《本草詩》。
按:肉豆蔻味辛溫,
入胃大腸二經。
稟火土金之氣,
故味辛氣溫而無毒。
入足太陰、陽明經,
亦入手陽明大腸。
辛味能散能消,
溫氣能和中通暢。
其氣芬芳,
香氣先入脾,
脾主消化。
溫和而辛香,
故開胃,
胃喜暖故也。
故為理脾開胃,
消宿食,
止泄瀉之要藥。
香能辟惡除不祥,
又中氣不虛則邪惡之氣不能入,
又主鬼氣及溫中。
脾主中焦,
胃為後天生氣之本。
脾胃之陽氣旺,
則積冷心腹脹滿,
霍亂,
中惡,
冷疰,
嘔沫冷氣,
食不消,
泄不止,
小兒乳霍,
諸證自除矣。
君人參、補骨脂、吳茱萸、五味子、砂仁,
為治腎泄及冷泄之聖藥。
得縮砂蜜、橘皮、人參、紅麴、山楂肉、藿香、麥芽,
為開胃進飲食,
消宿食止瀉之上劑。
獨用修事為末,
以棗肉和丸,
或為末,
縮砂湯下,
名公子登筵散。
言服之即可赴席,
其開胃進食消導之功烈矣。
肉油色肥實者佳,
枯白瘦虛者劣。
麵包煨熟用。
香燥偏陽,
大腸素有火熱,
及中暑熱泄暴注,
腸風下血,
胃火齒痛,
及溫熱積滯方盛,
瀉利初起,
皆不宜服,
多服則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