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多數繼發於膽管結石和膽道蛔蟲病, 膽管狹窄和膽管腫瘤等有時也可發生。 上述疾病造成膽管阻塞、膽汁鬱積, 繼發細菌感染。 致病菌幾乎均來自於腸道, 經乏特壺腹或經膽腸吻合口逆行進入膽道。 細菌亦可通過血行或淋巴道進入膽道。 致病菌主要為大腸桿菌、克雷白桿菌、糞鏈球菌和某些厭氧菌。
臨床表現
起病常急驟, 突然發生劍突下或右上腹劇烈疼痛, 一般呈持續性。 繼而發生寒戰和弛張型高熱, 體溫可超過40℃。 常伴噁心和嘔吐。 多數患者有黃疸, 但黃疸的深淺與病情的嚴重性可不一致。
檢查
血液檢查可見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 血膽紅素升高, 肝功異常。 尿液檢查可見尿三膽異常。 B超、CT檢查可見膽囊腫大、膽管是否有擴張及結石。 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經皮肝穿刺膽管造影(PTC)檢查可更清楚地顯示肝內外以及膽管內的病變。
診斷
據診斷一般發病急驟, 病情嚴重, 多需進行緊急減壓引流;梗阻可在肝外膽管、左或右肝管, 出現休克, 動脈收縮壓
1.精神症狀。
2.脈搏超過120次/分鐘。
3.白細胞計數超過20×10[9] /L。
4.體溫高於39℃或低於36℃。
5.膽汁為膿性, 切開膽管時膽管內壓力明顯增高。
6.血細菌培養陽性。
併發症
併發症為感染性休克、膽道出血、膽漏。 如不及時搶救, 最終可導致昏迷、死亡。
治療
1.治療原則
手術或ERCP鼻膽管引流解除膽管梗阻, 減壓膽管和引流膽道。 但在疾病早期, 尤其是急性單純性膽管炎, 病情不太嚴重時, 可先採用非手術方法。 約75%左右的患者可獲得病情穩定和控制感染, 而另25%的患者對非手術治療無效, 並由單純性膽管炎發展成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應及時改用手術治療。
2.非手術治療
包括解痙鎮痛和利膽藥物的應用, 胃腸減壓也常應用。 大劑量廣譜抗生素的聯合應用很重要, 雖在膽管梗阻時膽汁中的抗生素濃度不能達到治療所需濃度,
3.手術方法
應力求簡單有效, 主要是ERCP鼻膽管引流術或膽管切開探查和引流術。 應注意的是引流管必須放在膽管梗阻的近側, 在梗阻遠側的引流是無效的, 病情不能得到緩解。 如病情條件允許, 還可切除有炎症的膽囊, 待患者渡過危險期後, 再徹底解決膽管內的病變。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知道了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