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踢貓效應”會傳染 接受批評少抱怨是好方法

什麼是踢貓效應?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但是卻是大多數不知道的人每天都在無意之中進行著, 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是踢貓效應和如何去預防和治療這種心理疾病吧!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等級低於自己的物件發洩不滿情緒, 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 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 無處發洩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 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我們來看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 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駡了一頓。

孩子心裡窩火, 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 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 司機趕緊避讓, 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這一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踢貓效應”的景象每天上演。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脆弱的極限, 一點點不順心的小事都會讓人情緒一落千丈。 而且, 抱怨也是一種傳染病, 你一旦抱怨, 會把身邊的人一起傳染, 這樣就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這種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 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

無處發洩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 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這個受害者也許是“貓”, 也許是每個人。

在企業公司中, 員工們老是抱怨“工資低、管理亂”, 管理者們也經常抱怨說“老闆不信任、不重視, 下屬不配合”, 而老闆卻又抱怨說“員工素質差、效率低、幹部沒有責任心”等等, 全是抱怨。

這種現象在智聯招聘的一項調查中得到印證:超過六成職場人表示, 自己一天抱怨次數在1~5次之間, 但同時, 九成職場人對自己的抱怨行為感到厭惡。 於是, 人們一邊抱怨, 一邊厭惡著自己的抱怨。

那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

職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作為領導, 不僅要避免對下屬發牢騷, 還要懂得傾聽員工的抱怨聲。 “經營之神”, 松下電器公司前總經理松下幸之助有句口頭禪:“讓員工把不滿講出來。

”可大部分老闆都不喜歡員工對企業有抱怨, 但都歡迎員工提建議。

其實, 抱怨是一種發洩, 也是一種建議, 反映出員工的一種需求——他需要聽眾, 而這些聽眾往往是他最信任的那部分人。 當你發現你的下屬在抱怨時, 你所需做的就是認真傾聽。 只要你能讓他在你面前抱怨, 你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因為你已經獲得了他的信任。 此後瞭解真實原因、平等溝通並果斷處理也就水到渠成。

抱怨當然會帶來負面情緒與壓力, 美國柯達公司戰略失誤以致破產, 但在管理方面, 該公司曾專門設置幫助員工平抑抱怨與情緒的“幽默房”, 裝有各種笑話書及幽默內容光碟等的圖書館, 佈置有幽默大師卓別林和笑星克羅麥克斯劇照的大廳,

以此緩解平復員工的抱怨。

案例二:

有位高僧在外出雲遊前, 把自己酷愛的種了滿院子的蘭花交與弟子, 並囑咐悉心照料。 誰知一天晚上弟子忘了將蘭花搬回室內, 恰巧風雨大作, 原本開得正豔的蘭花被打得七零八落。

弟子忐忑不安等待著師傅的責駡。 僧人雲遊回來, 得知緣由, 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我不是為了生氣才種蘭花的。 ”弟子從中得到啟發, 幡然悟道。

的確, 在競爭白熱化的今天, 時時保持豁達的姿態, 很具挑戰性。 然而, 在壓力下還能保持風度, 就意味著對自己心理弱點的克服, 意味著人格魅力的提升。

生活中, 我們每一個人不可能永遠不犯錯誤。 犯了錯誤之後有人能及時地提出批評意見,

這是犯錯誤者的福氣。 如果沒有人及時地提出來, 我們也許就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 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甚至毀了自己的一切。

有人提出了批評, 我們就要接受批評, 從善如流, 少犯錯誤;如果善聽批評, 做到虛懷若谷, 工作、學習、生活中就能少走彎路, 少犯錯誤。 若聽不進批評, 一聽到批評的意見就生氣, 或者暴跳如雷、剛愎自用、固執錯誤, 這樣的人早晚要摔跟頭。

在現實生活裡, 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人在受到批評之後, 不是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會受批評, 而是心裡面很不舒服, 總想找人發洩心中的怨氣。 其實這是一種沒有接受批評、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的一種表現。 受到批評, 心情不好這可以理解。但批評之後產生了“踢貓效應”,這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容易激發更大的矛盾。

小編提醒各位親們,凡事要沉著冷靜,換位思考,不要踢貓了哦!

心情不好這可以理解。但批評之後產生了“踢貓效應”,這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容易激發更大的矛盾。

小編提醒各位親們,凡事要沉著冷靜,換位思考,不要踢貓了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