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王益謙治痢經驗

病案一

於某, 男, 2歲。 於2005年05月06日初診。

患兒發熱下痢5天。 患兒于05月01日開始發熱, 腹瀉, 大便一日10餘次, 呈紅白黏凍狀, 已在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2天症狀無明顯改善。 來診時:體溫39.0℃, 腹瀉每日10餘次, 便呈紅白黏凍狀, 量少, 口幹卻不多飲, 睡則露睛, 納谷尚可, 面色少華, 手足濕潤, 苔薄白。 糞檢:膿細胞+, 白細胞+++, 黏液+。 此暑濕內蘊腸道, 下久氣陰兩傷, 邪熱羈留, 邪正交爭之故。 擬方扶正祛邪。

處方:炒川連4克, 烏梅4克, 炒秦皮4克, 當歸4克, 炒白芍5克, 生甘草3克, 葛根6克, 炒子芩5克, 紅參5克, 黃芪10克, 木香4克, 鮮扁豆花1串, 鮮荷葉1元。 水煎分服, 3劑。

二診(2005年05月10日):藥服3劑, 下痢已止, 大便成形。 糞檢已無異常。

處方:炒銀花5克, 生甘草3克, 炒穀麥芽(各)10克, 炒秦皮4克, 炒川連1.5克, 炒白芍5克, 茯苓5克, 陳皮5克, 石斛5克, 鮮扁豆花1串, 鮮荷葉1元。 水煎分服, 5劑。

病案二

景某, 男, 88歲。 於2005年07月14日初診。

患者下痢3天, 大便量多質稠, 夾赤白黏凍, 瀉無止度, 痛則欲圊, 便器置於床邊, 任其下痢, 納穀少, 口不渴, 脈尚有力。 原患早搏40餘年。

處方:紅參10克, 烏梅10克, 川連6克, 當歸10克, 黃芪20克, 陳皮10克, 炒穀麥芽(各)15克。 水煎分服, 5劑。

二診(2005年07月17日):藥服3帖, 下痢次數明顯減少, 進食亦有增加。

處方:炒子芩10克, 炒白芍10克, 生甘草5克, 烏梅10克, 陳皮10克。 水煎分服, 5劑。

三診(2005年07月26日):停藥3天, 症情又有反復, 下痢一日六七次。

處方:烏梅10克, 紅參10克, 炒川連6克, 黃芪30克,

當歸10克, 鳳尾草20克。 水煎分服, 5劑。

四診(2005年08月08日):藥後下痢已止, 停藥8天, 未再發作。

病案三

袁某, 男, 65歲。 於2008年10月06日初診。

患者肺癌術後, 下痢7天。 住本院靜脈滴注氧氟沙星治療6天, 下痢次減, 大便每日二三次, 但仍有膿血便, 伴汗多畏風, 不思納, 口渴, 苔薄白, 脈沉細。 糞檢:紅細胞+++, 白細胞+++, 膿細胞+++, 巨噬細胞+。 證屬邪盛正虛, 擬方去邪扶正。

處方:紅參10克, 川連6克, 當歸10克, 黃芪30克, 木香10克, 白芍15克, 生甘草6克, 山楂10克, 萊菔子(包)10克, 龍牡(先煎)各30克。 水煎分服, 3劑。

二診(2008年10月10日):藥後大便紅白黏凍減少, 無腹痛。 原方3劑繼服。

三診(2008年10月15日):藥後諸恙得控, 大便成形, 每日1次, 出汗亦止, 納谷增加。 糞檢已無異常全。 原方紅參改黨參10克, 去龍牡。 水煎分服, 5劑。

病案四

王某, 女, 5個月。 於2009年08月21日初診。

患兒下痢近2個月, 開始下痢膿血便, 一日六七次。 糞檢:紅細胞++, 膿細胞+++。 經縣人民醫院2次住院治療, 每日仍瀉四五次, 水瀉為主, 有時夾少量赤白黏凍, 瀉時哭鬧不安, 不發熱。 患兒神疲體瘦, 面色無華。 糞檢:紅細胞+, 膿細胞+。

處方:紅參3克, 炒川連3克, 當歸3克, 黃芪10克, 烏梅3克, 石榴皮3克。 水煎分服, 2劑。

二診(2009年08月23日):近2天大便轉厚帶沫, 每日二三次, 有時少許黏液, 無赤白夾雜, 精神轉振。 糞檢已無異常。

處方:木香3克, 炒川連1.5克, 白扁豆5克, 防風3克, 茯苓5克, 炒白芍3克, 山楂5克, 炒穀芽5克, 烏梅2克。 水煎分服, 3劑。 後複診諸恙均消。

按:痢疾好發于夏秋, 多由濕熱積滯, 蘊阻腸胃而致, 亦稱“滯下”。 現代醫學認為, 痢疾有較強的傳染性和流行性, 故又稱“時疫癘”。

下痢不爽, 大便黏液, 膿血, 裡急後重, 為痢疾辨證要點。 若論治法, 早期兼表者以喻氏“人參敗毒散”、仲景“葛根芩連湯”疏解外邪、清熱透表。 積滯在裡, 寒熱交錯, 邪熱熾盛, 潔古“芍藥湯”清利濕熱。 在氣者苦辛調氣, 如黃連、半夏、蔻仁、陳皮、厚樸等。 在血者酸苦行血, 如《外台秘要》“黃連阿膠湯”意。 最難愈者為“休息痢”, 攻補治法不一, 當視其症候虛實而論。 最險者為“噤口痢”, 一因邪盛, 三焦格拒, 臟腑氣機逆傳而閉, 乃屬實, 治當辛開苦降, 如“瀉心湯”法;二是脾腎陽氣素虛, 寒濕更傷太少二陰, 陽無蒸燮之力, 不饑不食, 為嘔為脹, 痛瀉無度, 此非濕熱之邪可比, 治當溫運, 非“理中”不能克, 最為難治。

王益謙治痢亦不離古訓, 但又靈活機動, 注意扶正祛邪, 案雖四例,

證有區別, 治療用藥, 輕重各異。 四案中皆用人參, 扶正也, 正氣盛則邪氣卻, 使邪不內陷, 縮短療程;二是祛邪, 芩、連、秦皮等清熱燥濕, 根據病情輕重, 區別選用;三是行氣和血, 木香、陳皮行氣, 當歸、白芍和血, 正如河間所雲“調氣則後重自除, 行血則便膿自愈”, 近代名醫範文虎先生治痢, 歸、芍最多用至50克, 效如浮鼓;四是消食導滯, 顧護脾胃, 常用扁豆及花扶脾益胃, 穀麥芽、山楂、萊菔子消滯複食, 胃以通為補, 此之謂也。 另外, 下利急迫難止時常配酸斂, 如烏梅、石榴皮等澀腸止瀉, 以防久痢不禁。

王益謙治痢辨證嚴謹, 治法不拘一格, 用藥輕重隨證而別。 如案一大劑苦寒, 芩、連、秦皮共投, 並用葛根解肌透表、升清降濁, 可知此是痢疾初起有表證且邪熱熾盛, 故非重劑不可愈。案四經前醫治已有緩解,症情轉輕,故方中僅用黃連一味苦寒,有祛邪務盡之意;烏梅、石榴皮同用,取痢疾後期,邪欲盡而痢不止,意欲收斂早愈,寥寥數味,輕可去實,臨床需當詳察。

故非重劑不可愈。案四經前醫治已有緩解,症情轉輕,故方中僅用黃連一味苦寒,有祛邪務盡之意;烏梅、石榴皮同用,取痢疾後期,邪欲盡而痢不止,意欲收斂早愈,寥寥數味,輕可去實,臨床需當詳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