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 女, 1歲零1個月, 2014年11月20日初診。 患兒稍胖, 膚白, 由母親抱來, 7個月時曾因高燒來診, 予小柴胡加石膏湯愈, 此次已反復腹瀉近4天, 4天前起發燒、腹瀉, 查血常規、便常規未見異常, 口服阿奇黴素後燒退, 但腹瀉未止, 日2~4次, 大便夾有未消化食物, 夜間易醒, 輾轉反側, 口中“哼哼”, 無盜汗, 白天可睡2~3小時, 近兩日納差, 得食則噯氣, 聲音較大, 飲水不多, 平素多動, 因患者不配合, 舌象未知, 脈細。
辨證:腹瀉、完穀不化、噯氣, 納差, 飲水不多, 為太陰裡虛寒之象。 馮世綸教授雲:“患兒尚不會表達, 否則當有腹脹之訴。 ”此為外台茯苓飲證:“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處方:清半夏15克, 黨參10, 炮薑6克, 蒼術10克, 茯苓12克, 陳皮30克, 枳實10克, 桂枝10克, 生龍牡各15克, 炙甘草6克。 2劑水煎, 分四天服, 日一煎。
服藥半劑, 當天晚上眠即明顯改善, 藥後第二日大便1次, 糊狀便。 2014年11月30日回訪, 睡眠明顯改善, 夜間醒2~3次。
按:患兒服抗生素後腹瀉未已, 以藥性來分, 抗生素屬大寒之藥, 患兒本已屬於太陰裡虛寒之象, 更以大寒之抗生素, 更屬誤治, 況血、便未提示感染, 更無應用之由, 是虛其裡而害其中, 徒增損害。
外台茯苓飲由橘枳姜湯理氣消脹滿, 人參健胃, 茯苓、白術化飲利尿, 共奏祛水消脹、進食之功。 依胡希恕先生經驗, 常以蒼術代替生白術, 並加半夏, 加強降逆化飲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