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婚姻多少都有些幼稚、簡單和愚蠢。
某些在別人眼裡覺得不平等、不理性的東西,
在婚姻裡可能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了,
反而可能奏出和諧的樂章。
每一段愛情和婚姻有不同的模式,
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闡釋。
我們無法一一指出,
但它們都遵循著以下幾點規則:
規則一:婚姻是夫妻雙方歸屬需求滿足的落腳點。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
歸屬需求是人類僅次於生存、安全之後的又一基本需要。
在婚姻模式裡,
無論男女,
無論公主還是青蛙,
他們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我屬於你,
你也屬於我”,
由這種需求的滿足延伸出相互尊重、彼此依賴,
從而覺得自己被需要。
從對彼此的認同中,
雙方也確立了彼此在婚姻中的平等地位和角色職責。
正如文中的方偉和韓培,
歸屬感的滿足讓他們正確地履行著自己在婚姻關係中的角色行為,
分享著婚姻帶來的愉悅感與激情。
而葉靜在婚姻內的歸屬感來自于丈夫對自己的疼愛與體貼,
當這一點得不到滿足的時候,
怨恨也就由此產生。
規則二:婚姻是雙方衝突和諧與平衡的支點。
比如,
不吵架的夫妻可能是一種表面的和諧,
其婚姻深處暗藏著很多不平衡的因數。
而老吵架的夫妻是一種表面的不和諧,
反而能通過吵架達到一種平衡。
一個太能幹的丈夫或妻子,
必然會映襯出一個“平庸”甚至於“無可救藥”的妻子或丈夫。
婚姻中的衝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發展性的,
即你強我也要強,
你在那方面是領導,
我在這方面也要成為專家;你在外面是一把手,
那我在家裡也要成為不可缺的一人。
另一種是補償性的,
即你越強我就越弱。
就像葉靜的丈夫,
不僅不工作、不顧家、不管孩子,
甚至還做出背叛婚姻的事情。
但若夫妻雙方能找出失衡的支點,
婚姻仍可能恢復平衡。
規則三:婚姻是一種生存方式,
以互利和發展為目的。
如果僅想用愛情這個唯一指標來衡量婚姻,
那麼婚姻就失去了它本質的內涵。
真正和諧的婚姻關係能給雙方提供、創造出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成功的機會,
滿足雙方對事業、人際關係、自我發展的心理需求。
方偉和韓培在婚姻中是互利的,
一個在外打拼、一個在家堅守著陣地,
可謂各取所需,
是相互得到發展的;而葉靜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越來越強的她,
需求得不到滿足,
考慮問題難免會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
如果她能在某些方面示弱,
讓丈夫感覺自己並沒有那麼糟糕,
他們的婚姻仍可以恢復平衡。
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
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
人們對婚姻的解讀不一樣。
傳統觀念中強調的“門當戶對”“男主外,
女主內”“男人是樹,
女人是藤”等觀念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在多元發展的今天,
如何解讀婚姻成為人們的一門新課題。
只有夫妻雙方達成共識,
滿足雙方的基本需求,
婚姻才能在平衡中發展。
這樣的婚姻才有生命力,
雙方才可能突破阻礙得到幸福。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