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 主要由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晚期嚴重破壞骨質導致關節變形,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危害極大。 目前, 多數患者借助激素治療來控制疼痛, 但是長期服用激素會使體質越來越差且達不到治療的效果。 整體而言, 長期服用激素對人體危害大。
幾乎所有患類風濕的病人, 應用激素治療後不久, 病情就覺好轉, 在剛服藥的幾個小時內患者關節痛感會減輕。 第二天, 晨僵感基本消失, 疼痛進一步減輕。 第一週末,
中華醫師協會研究調查表明, 40%-60%的類風濕患者都用過或正在用激素, 給患者造成了很多不良後果。 激素雖能抑制炎症, 但對導致炎症的基礎病變無矯治和改變作用, 小劑量激素只能取得部分和暫時性效果, 經過數月或數年後, 常需較大劑量效果反而下降, 而且患者身體會越來越差, 體形越來越胖, 傷及身體的各個器官。 一旦啟用激素就很難停藥,
為了保證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 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發病初期儘量不用或少用激素, 如果疼痛難忍, 應向醫生諮詢激素用量及學會如何減少激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