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毛囊炎的中醫處理方法

毛囊炎系化膿性球菌侵犯毛囊口周圍, 局限於毛囊上部的炎症, 分為化膿性與非化膿性兩種, 多見於免疫力低下者或糖尿病患者, 好發于頭部、項部。

毛囊炎初起為紅色充實性丘疹, 以後迅速發展成丘疹性膿瘡, 繼而乾燥、結痂, 痂脫不留痕跡。 皮疹數目多, 但不融合, 自覺瘙癢或輕度疼痛。 毛囊炎好發于成人的多毛部位;小兒則多發於頭髮部位, 愈後可留下小片禿髮。 患者要避免物理性刺激, 飲食上要注意少吃酒類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 不清潔、搔抓及機體抵抗力低下可為本病的誘因。

根據皮損與毛囊一致, 好發於頭、面、項、胸背部, 有小膿點等特徵, 可診斷毛囊炎。 治療可選用抗生素, 或局部外塗碘酊等。

祖國醫學對本病早有記載。 生於項後髮際部位者稱“髮際瘡”;生於下頜部者稱“羊鬚瘡”、“鬚瘡”、“燕窩瘡”;發於眉間者稱“眉戀瘡”;發於臀部者稱“坐板瘡”等。 本病之病因病機為內鬱濕熱火毒, 外受風邪相搏而 成, 或兼暑熱之毒, 排泄不暢, 濕熱不得外泄, 阻於肌膚而發。 治宜清熱解毒、利濕祛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