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藥方中的藥引

清代, 張睿曾作《藥引論》專篇, 指出“古人用湯, 必須置引”。 可見藥引在臨床之常用, 《串雅內編》指出:“外感蔥白湯下, 內傷米湯下, 痰病姜湯下, 火病白水下, 餘可類推”, 有者甚至一方數引, 隨證應用, 其在處方中的作用實有畫龍點睛之妙。 也體現了中醫文化之博大精深。

古今湯方何止千萬, 藥引無窮, 加之歷代醫家各有發揮。 藥引之用臨床最常見者如生薑、大棗、黃酒、童便、蔥白、飴糖、冰糖、粳米、核桃仁、豬蹄等。 如桂枝湯用薑棗為引, 常配主藥以調和營衛, 共建奇功。 生化湯以黃酒、童便為引, 增加祛瘀生新之力。 外感風寒解表藥用生薑、蔥白以增加解表發汗之功。

補益劑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也常配伍生薑、大棗以助益氣之效。 脾胃虛弱者以飴糖為引以溫養脾胃如小建中湯, 陰虛者加冰糖以圖酸甘化陰如益胃湯。 產後乳汁不足加用豬蹄為引以通乳汁如《傅青主女科》通乳丹。 綜上所述, 藥引為臨床醫者, 長期實踐所證明其有良好的作, 也貫穿了中醫隨證用藥的學術思想。

需要說明的是, “藥引子”包含“引經藥”或“調和藥”的作用。 “引經藥”乃“引經報使”之意, 《本草綱目》載有:“十二經引經藥”, 而“調和藥”則意在緩和主藥之峻烈常作為使藥應用, 如甘草調和諸藥, “藥引子”有時有引經之意, 也可用於調和或針對病之寒熱虛實之性靈機取用, 使其相宜相求,

有相得益彰之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