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哮證的分期治療

哮證是一種以突然發作、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喉間發出哮鳴音為特徵的呼吸道疾病。 哮鳴音為隨呼吸動作而發出的異常響聲, 如鼾聲、吹哨聲、氣流聲或拉鋸聲等。 本證以冬季多發, 多起于兒童時期, 可因氣候變化、感冒發作、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和起居失宜等而誘發, 病程可長達數年、數十年而不愈。 現代醫學中的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 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等屬哮證範疇者, 均可參照其辨證論治。

中醫學認為, 哮證病因分為主因和誘因兩種。 主因為宿痰內伏於肺。 痰主要與肺、脾、腎三髒功能失常有關,

可分為寒痰、熱痰;誘因包括氣候變化、感受風寒雨濕, 肺失宣降, 或飲食所傷, 七情刺激, 勞倦過度和恣情縱欲等。 發病機理為平素寒痰或熱痰留伏肺膈, 當上述誘因出現時, 導致肺氣鬱閉、痰涎壅塞、氣因痰阻和肺氣升降不利而引發;因氣道阻塞, 氣升降不暢, 觸動肺膈伏痰, 即發出哮鳴聲。 哮證反復發作日久, 上病及下, 導致腎虛, 或陽虛水泛, 或陰虛火動, 最後心陽受累而發生喘脫。 因發作期時邪氣實, 緩解期時正氣虛, 故發作期宜治標, 以宣肺祛痰降逆為主;緩解期宜治本, 以扶正固本、控制發作和力求根治為主。

哮證發作期和緩解期其治療分別如下:

發作期:

冷哮:症見呼吸困難, 喉中哮聲陣陣, 痰白黏或稀薄多沫,

不能躺臥, 胸膈窒息, 面色青白或晦暗, 口不渴或渴喜熱飲;或伴發熱畏寒, 無汗頭痛, 咳嗽喉癢, 鼻流清涕等。 舌淡、苔白, 脈浮緊。

治宜溫肺散寒、祛痰平喘, 方用射干麻黃東加減。 藥用射干12克, 麻黃6克, 款冬花12克, 紫菀12克, 細辛6克, 五味子9克, 半夏12克(打碎), 大棗4枚, 生薑3片。 痰多者加白芥子和橘紅溫肺化痰;痰少、喘甚者加白芥子、萊菔子、蘇子降氣化痰平喘。

熱哮:症見胸悶氣促, 喉中哮聲陣陣, 張口抬肩, 呼聲粗促, 不能躺臥, 嗆咳頻頻, 痰黃黏稠, 咳咯不利, 煩躁不安, 面紅耳赤, 口渴喜飲, 便秘;或伴發熱, 微惡風, 頭痛有汗等。 舌紅, 苔黃, 脈滑數。

治宜清熱宣肺、化痰平喘, 方用定喘東加減。 藥用麻黃6克, 桑白皮12克, 杏仁15克, 款冬花12克, 白果12克打爛, 半夏12克(打碎),

瓜蔞15克, 蘇子12克, 黃芩12克。 肺熱內盛者加石膏清肺;肺氣壅實、痰聲嚕嚕者加地龍、葶藶子祛痰定喘;痰黃且稠者加魚腥草、海浮石、冬瓜子、竹瀝水、蘆根等清熱化痰。

緩解期:

肺虛:症見咳嗽氣促, 畏風怕冷, 自汗頻頻;每于天氣變化感冒時誘發喘息, 喘息發作前打噴嚏, 流清涕或鼻塞。 舌淡苔白, 脈濡弱。

治宜補肺固表, 方用玉屏風散加減。 藥用黃芪30克, 白術15克, 防風15克, 白芍12克, 桂枝12克, 大棗4枚, 生薑3片。 痰少黏稠、口燥咽幹、舌紅者加麥冬、沙參、玉竹等益氣養陰。

脾虛:症見頻咳痰多, 痰白清稀, 納呆腹脹, 面部虛浮, 雙腳浮腫, 疲倦無力, 便溏, 喘息多因飲食不節誘發。 舌淡、苔白, 脈虛弱。

治宜健脾祛痰, 方用六君子東加減。 藥用黨參20克, 茯苓15克, 白術12克, 半夏10克(打碎),

五味子9克, 陳皮6克, 甘草6克。 食少、腹脹、便溏和形寒肢冷者加乾薑、桂枝溫脾化飲。

腎虛:病見氣短動則喘甚, 腰膝酸軟, 頭暈耳鳴;或惡寒肢冷, 神疲汗出, 小便頻多, 房事不舉。 舌淡、苔白, 脈沉細(腎陽虛);或潮熱盜汗, 舌紅少苔, 脈細數(腎陰虛)。

腎陽虛者溫補腎陽、納氣定喘, 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藥用附子6克(打碎先煎), 熟地黃25克, 山萸肉15克, 淮山藥15克, 茯苓12克, 澤瀉12克, 牡丹皮12克, 肉桂12克, 補骨脂12克, 仙靈脾12克, 鹿角片5片;腎陰虛者滋養腎陰、納氣定喘, 方用七味都氣丸加減。 藥用熟地黃25克, 山萸肉15克, 淮山藥15克, 茯苓12克, 澤瀉12克, 牡丹皮12克, 麥冬12克, 五味子12克, 當歸12克, 龜板膠9克(烊化)。

動則喘甚者加冬蟲夏草、胡桃肉、紫石英納氣定喘;哮息不止者加黃芪、黨參、蛤蚧補肺滋腎定喘;哮喘日久發作持續不止,

張口抬肩、鼻翼煽動、額出冷汗、煩躁不安、面白唇青、四肢逆冷者為喘脫, 急用參附湯回陽固脫。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