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是“世界急救日”, 近日,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邀請美國紅十字會科學諮詢委員會委員、匹茨堡大學急救醫學教授鮑勃·塞茨, 總結出“8種常見急救法”。
1.燒傷。 燒傷的嚴重程度、燒傷面積及位置決定具體治療方法。 若出現三度燒傷(皮膚焦黑色或幹白)且燒傷面積大於3英寸(約合7.6釐米), 或燒傷發生在手、腳、臉、腹股溝、臀部、大關節位置, 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燒傷程度較輕時, 可用涼水沖患處10~15分鐘。 然後, 用無菌紗布松松地覆蓋傷口。 不要使用冰塊或塗抹軟膏, 不要刺破水泡。
2.割傷。 割傷發生後, 首先應用一塊乾淨的紗布直接持續按壓住傷口。
3.凍傷。 凍傷症狀包括麻木、腫脹、刺痛、疼痛或出現類似燙傷的水泡。 出現凍傷應立即進入室內, 去除患處冷濕衣物。 用溫水浸泡凍傷處(切勿擦揉), 直到皮膚變軟, 感覺恢復。 可考慮用消毒繃帶包紮患處, 注意是否出現低體溫症症狀。 為保險起見, 最好立即就醫。 凍傷處變色、變硬或感覺喪失時, 這一點尤其重要。
4.中暑。 首先應瞭解如何預防中暑及噁心、頭痛和頭暈等中暑症狀。
5.窒息。 異物卡喉時, 患者會不自覺地雙手托住喉嚨部位, 痛苦不堪。 窒息的其他跡象包括:呼吸困難、無法說話或咳嗽、皮膚嘴唇和指甲失色, 嚴重時甚至不省人事。 發現此類症狀, 必須立即採取行動或就醫。
6.食物中毒。 出現食物中毒症狀或者誤食化學品時, 應立即送往醫院搶救, 切勿自行亂服藥物, 應及時進行催吐, 如果中毒者意識不清, 則應幫助其催吐。 瞭解與病人一同進餐的人有無異常, 並告知醫生。
7.卒中。 辛辛那提大學科學家創建的卒中急救“FAST原則”簡單易行。 FAST四個字母分別代面部(Face)、手臂(Arm)、言語(Speech)和時間(Time)。
8.心臟病。 心臟病發作症狀不一定總是很明顯。 除了胸痛, 胸悶不適、感覺胸口壓著重物或有壓榨感、上半身不適、呼吸困難、出一身冷汗、乏力、噁心或突然頭暈等都可能是心臟病症狀。 發現此類症狀, 應先撥打急救電話, 然後讓患者咀嚼、吞服一片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