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頭面風”?顧名思義, 就是風象之見於頭面者, 其詞首見於《別錄》, 曰巴戟天“療頭面遊風”。 後《天寶本草》載何首烏“療頭面風”。 巢氏《諸病源候論》曰:“頭面風者, 諸陽經脈為風所乘也。 諸陽經脈上走於頭面, 運動勞役, 陽氣發洩, 腠理開而受風, 謂之首風。 ”
歷代以降, 對“頭面風”一證作出精闢闡述者, 莫過於清代的鄒潤安。 他在其所著之《本經序疏要》卷一中, 專列有“頭面風”一篇, 其文曰:“頭面風, 亦在上之風也……其病既不常在, 亦不竟除, 來本無期, 去亦無蹤。 其來也, 或目淚, 或涕唾多, 或忽忽如醉, 或頭痛, 或生瘡, 或腫, 或不光澤,
這裡他論述了“頭面風”的臨床表現、特徵及其產生的原理。 尤其是他對“頭面風”或然證症狀的描述, 一連用了八個“或”字, 極其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風性變幻無常的為病特徵及其所以然之故——陽氣的稍張與暫弛, 從而也反映了“風”為“陽氣之變眚也”的內在本質。
為了說明包括頭面風在內的“風”的本質, 鄒氏在“療風通用”篇中還說:“故夫人身之陽, 在上則欲其與陰化而下歸;在下則欲其化陰而上出。 設使在上不與陰化, 在下不能化陰, 斯陽亢無以升降, 於是為出柙之虎、失系之猿, 而窮而無歸, 咆哮狡獪,
雖然鄒潤安也同意巢氏的觀點, 即所謂“運動勞役, 陽氣發洩, 腠理開而受風, 謂之首風”, 但他認為, 頭面風與一般的“感而即發”的風病如傷寒、溫熱、時氣不同, 它是屬於“既入人身, 盤旋氣血間, 久乃成病者”。 也就是說,
頭面風的症狀主要反映在頭腦、面部及頭部諸竅, 即耳、目、鼻、口等, 如頭腦痛、腦鳴、面腫、面黑幹, 或忽忽如醉(即面紅沖熱而有重感), 或面不光澤, 或面目黃色, 眩冒, 目欲脫, 淚出, 鼻塞, 涕出, 齒痛, 或生瘡等。 值得提出的是, 這裡的“面目黃色”, 既不同於濕熱性質的黃疸, 也不屬於豬膏發煎所主之“諸黃”, 而是一種或隱或現的“風”, 從本質上講也屬於虛黃。 它與“面黑幹”和“面不光澤”一樣, 都屬頭面風之列。 其病機都與陽虛不能化陰有關, 其治療也應與此聯繫起來考慮。 這就為我們現代的中醫美容學提供了參考。
關於頭面風的主治藥, 鄒潤安列出了川芎、山茱萸、巴戟天、白芷、防風等共十餘味, 基本上屬於性溫類。 他強調說:“頭面風固在上, 其所以然卻在下”, 故“其主治多用溫升”。 當然, 同時也要兼顧祛邪;既要用首烏、山藥、附子、黃芪、白術等溫補脾腎陽氣之藥, 也要用蒼耳子、辛夷、蔓荊子、槁本等清散風邪, 但重點仍在“充陽以運陰滯”, 使陽氣得固。 以葉天士醫案為例, 如其在治王某頭風病“偏頭痛, 冷淚出”一案中,
另外, “主面上百病, 行藥勢”的白附子;“滅黑黑幹, 令人面色好, 滅諸瘡瘢痕”的白僵蠶;“通九竅, 明耳目, 出音聲”的石菖蒲;能治“風眩”的天南星;“主頭風風氣去來”的山茱萸;治“中風口眼歪斜”的全蠍, 以及仲景《金匱》中的頭風摩散等, 也都為我們治療頭面風諸症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也都為我們治療頭面風諸症提供了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