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腫瘤科>正文

患有大腸癌的表現

除早期大腸癌可起病隱匿, 毫無症狀外, 進展期大腸癌常有程度不同的臨床表現。 此時只要提高警惕, 詳細詢問病史, 認真體格檢查, 輔以實驗室、內鏡和X線等檢查, 作出正確診斷並不困難。

一.病史

詳細詢問病史, 常可啟示大腸癌的診斷。 凡中年以上出現原因不明體重減輕、貧血、大便習慣改變、粘液便、血便、腸梗阻等症者, 均應考慮大腸癌的可能。 為早期發現大腸癌, 對於一些無明顯症狀但具有大腸癌危險因素的人群如有大腸癌家族史者, 本人罹患過結腸多發性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慢性血吸蟲病或接受過盆腔放療、膽囊切除術者,

均應定期隨訪和複查。

二.體格檢查

全面的體格檢查不僅有助於大腸癌的正確診斷, 而且可估計病情的嚴重程度、癌侵襲轉移狀況及作為制訂合理治療方案的參考。 局部徵象尤應注意腸梗阻、腹塊及腹部壓痛體征。 由於絕大多數大腸癌發生於直腸及乙狀結腸, 故直腸指檢應必不可少。 凡遇患者有便血、大便習性改變、大便變形等症狀, 均應進行直腸指檢。 檢查時瞭解肛門或直腸有無狹窄, 指套是否沾有血液, 如觸及腫塊, 應明確其部位、形態、病灶範圍, 基底部的活動及其二與鄰近器官的關係。

大腸癌診斷及其人群普查的評價

如前所述, 大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 死亡率高, 5年生存率與Dukes分期密切相關。

由於大腸癌的病因未明, 因此生存率的提高有賴於二級預防, 即早期診斷大腸癌。 早期診斷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早期發現, 二是早期確診。 目前由於纖維結腸鏡的廣泛應用, 內鏡病理組織取材活檢變得十分簡便易行, 因此確診癌前病變或早期癌並不十分困難。 而大腸癌早期發現尚面臨著多方面的障礙。 主要是早期大腸癌常症狀隱匿, 前來就診者往往癌腫已屆晚期;此外, 目前尚缺乏特異的早期癌診斷的實驗室檢查方法。

通過對無症狀人群進行普查或對有大腸癌家族史或確診有癌前病變的患者進行監測是發現早期癌的重要途徑。 由於癌的確診常依賴於纖維結腸鏡檢查和病理活檢,

因此, 任何形式的普查必須考慮工作量、經濟花費及社會承受力。 進行初篩試驗縮小高危人群可彌補纖維結腸鏡在應用上的不足, 即使單純從篩檢效率考慮, 初篩試驗亦能提高纖維結腸鏡的檢出效果, 例如在萬餘人的普查中, 我們對比觀察了單純乙狀結腸鏡及免疫潛血-腸鏡序貫普查的結果, 發現經初篩試驗後, 可使乙狀結腸鏡對癌的檢出率先。

作為大腸癌初篩試驗不僅要求方法敏感、特異, 而且必須是簡單易行, 經濟實用。 至今為止, 已有多種方法已試用於大腸癌的實驗診斷, 但絕大多數難以符合上述要求, 這是因為多數診斷指標只是在大腸癌患者與對照患者間有平均值的差異, 但它們並不特異, 難以確立癌腫的診斷閾值,

對於早期癌往往不敏感。 從世界範圍內的大腸癌普查資料來看, 目前用於普查的初篩試驗主要為便潛血試驗及近年開發的直腸粘液T抗原檢測。 此外應用單克隆抗體檢測血液或糞便中大腸癌相關抗原正在小範圍內普查人群中試用。

便潛血試驗方法較多。 化學潛血試驗方法簡便, 但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 免疫測定法是繼化學潛血試驗後第二代大腸癌篩檢試驗, 其突出優點是特異性強, 不受食物及藥物干擾。 早期的研究是瓊脂免疫擴散法, 但我們在應用中發現該法的特異性雖好, 但對癌檢出的敏感性並不比化學法優越。 繼後我們相繼比較了反向間接血凝試驗、免疫膠乳試驗及SPA協同凝集試驗等。

其原理都是將人血紅蛋白抗體包被在載體上, 結果發現SPA免疫潛血試驗可大大提高潛血檢出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我們在8233例普查中, 發現陽性患者934例, 其中檢出4例大腸癌, 3例為早期癌。 值得提出的是SPA試驗是以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作載體, 抗體標記無需純化及複雜處理, 操作時只需現場采糞液一滴與SPA試劑混勻, 在1~3min內便可出現穩定結果, 因此十分適合普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