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數量之大, 醫療 保健任務之重, 是前所未有的, 並將愈來愈烈。
人到老年, 衰老進程加快, 器官功能減退, 免疫功能下降, 患病的機率增多, 因此, 大多數老年人一身多病。
有人統計過, 老年人身患疾病種數與年齡成正比:61~70歲平均5.6種, 71~80歲平均7.2種, 81~90歲平均9.4種。
身患的病種多, 用藥的品種自然也多。
有報告顯示, 一張處方開4~7種藥, 這類處方占總處方數的74.9%。
當前, 老百姓普遍對“看病難”“看病貴”意見很大, 但我們也不應忽視另一個現象的存在:即一些有條件的就醫者, 往往主動要求醫生為他(她)多開藥、開好藥, 而所謂好藥,
如患有冠心病, 同時應用作用相同的藥物3~4種, 用了西藥, 還要用中藥;用了國產藥, 還要用進口藥。
“只要條件許可, 用藥多多益善”是他們的主要想法。
誠然, 藥物可以治癒許多疾病, 也可以緩解一些疾病。
但是, 藥物還可以致病。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 就是這個道理。
老年患者本身用藥就比一般人要多, 倘若再持有“用藥多多益善”的觀念, 既是一種很大的浪費, 也對自身健康 危害甚大。
曾有報告顯示, 同時應用5種藥物, 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6%, 同時應用6種以上的藥物, 不良反應發生率升至81.4%。
藥物不良反應, 輕則表現為過敏性藥疹, 重則過敏性休克以及肝、腎功能衰竭等。
對老年人而言, 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更為嚴重。
之所以如此, 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於老年人肝、腎功能減退, 清除藥物的能力下降, 當藥物進入體內後, 藥物容易蓄積, 從而產生不良反應, 同時, 蓄積的藥物又增加對肝腎的損害;二是用藥品種多, 服用時間長, 容易發生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增強藥物的毒性;三是老年人對藥物的敏感性增加。
所以, 老年患者用藥極須審慎, 要始終堅持合理用藥。
那麼, 具體該怎麼做呢?該用的藥一定要用, 治療的藥、預防的藥、診斷疾病的藥都要從較小劑量開始;不該用的藥堅決不用;可用可不用的藥儘量不用;有國產的藥, 不用或少用進口的藥;用了西藥, 儘量不用或少用中成藥;一種藥物能有效治療一種病, 就不加第二種藥。
有的疾病要常年用藥, 如高血壓 、糖尿病等, 還有許多疾病用藥應制訂療程, 療程結束, 藥物就停用。
此外, 服用保健品前, 老年人也一定要先聽聽醫生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