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是夏季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 由於環境氣溫高、濕度大, 人出汗過多不能及時地蒸發, 致使汗孔堵塞, 汗液淤積所致。 有的痱子為小米粒大的淺表水皰, 很容易蹭破, 輕度脫屑而愈, 多見於嬰兒、孕婦, 稱為白痱;有的為散在紅色小丘疹, 稱為紅痱, 多見於嬰幼兒;有的痱子發炎了成為小膿皰, 稱為膿痱。 預防痱子應注意室內環境的通風、降溫, 避免環境過濕, 溫度過高, 衣著應寬大, 減少出汗, 保持皮膚乾燥。
中醫治療可用清涼、收斂、止癢藥物, 若發生膿痱要到中醫院就診。
外洗方
1、金銀花
用開水浸泡約1小時許即可,
2、敗醬草
把藥放入沙鍋中, 加水約500毫升, 先用武火煎開再用文火煎5分鐘即可, 以棉簽或紗布蘸敗醬草煎出液輕抹患處。 每天兩次, 第二次抹洗液時仍可由前一份敗醬草煎取。
3、鮮冬瓜
鮮冬瓜適量, 去皮切片, 外擦患處, 每天三次。
4、苦參、馬齒莧
加水約250毫升, 煎開後再用文火煎15分鐘即可, 放涼後清洗患處, 每次5分鐘, 早晚各一次。
5、薄荷
薄荷含揮發油, 油中主要成分為薄荷腦、薄荷酮及乙酸薄荷脂等, 在防治痱子方面也有特效。 可用鮮薄荷150克, 煎水洗澡, 老少皆宜。
內服方
方一:藥物組成:金銀花20克, 大青葉20克, 蘆根30克, 蟬蛻6克, 薄荷6克, 荊芥12克, 桔梗12克, 藿香12克, 神曲12克, 甘草6克。
用法 :上藥加水煎煮2次,
方二:藥物組成:沙參12克, 麥冬12克, 山藥12克, 青蒿12克, 白扁豆12克, 茯苓6克, 丹皮6克, 烏梅6克, 玄參6克。
用法:水煎, 分為2次服用, 每日一劑。
方三:藥物組成:黃芩12克, 浮萍12克, 銀花12克, 地丁12克, 野菊花15克, 滑石(包)15克, 黃連6克, 赤芍6克, 梔子9克, 丹皮9克, 板藍根9克, 生甘草6克。
用法 :水煎取液300毫升, 分為2次服用, 每日一劑。
用中藥, 煎湯外洗 , 再擦上中藥藥膏, 清熱燥濕, 祛風止癢, 斂膚生肌, 效果特別好, 最主要是安全放心, 沒有副作用, 不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