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 俗稱青春痘、粉刺、暗瘡, 是青春期常見的皮膚病, 痤瘡是一種發生於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 中醫學稱之為“粉刺”、“麵粉渣”、“酒刺”、“風刺”等, 並認為素體陽熱偏盛是痤瘡發病的根本;飲食不節, 外邪侵襲是致病的條件;血鬱痰結使病情複雜深重。 素體陽熱偏盛, 加之青春期生機旺盛, 營血日漸偏熱, 血熱外壅, 氣血鬱滯, 蘊阻肌膚, 而發本病;或因過食辛辣肥甘之品, 肺胃積熱, 循經上熏, 血隨熱行, 上壅於胸面。 若病情日久不愈, 氣血鬱滯, 經脈失暢;或肺胃積熱, 久蘊不解, 化濕生痰, 痰瘀互結, 致使粟疹日漸擴大,
楊某, 男, 16歲, 2009年8月15日初診。 患者兩頰前額、鼻准、鼻翼見紫紅色結節, 部分結節頂端可見小膿皰, 患部潮紅、充血疼痛;伴口臭、口苦、便秘、溲黃;舌紅, 苔黃膩, 脈滑數。 證屬濕熱蘊結胃腸, 氣血凝塞, 治宜清熱燥濕, 行氣活血。 處方:芍藥30克, 當歸15克, 黃連15克, 檳榔15克, 木香20克, 大黃15克, 黃芩20克, 石膏30克, 丹皮15克, 白芷15克, 升麻6克, 茯苓15克, 官桂6克, 甘草15克。 3劑, 每日1劑, 水煎服。
複診時患部結節基本消失, 口臭、口苦、便秘、溲黃已不明顯。 原方加減又進4劑後病除,
按:該證為濕熱蘊結胃腸, 氣血凝塞。 濕熱蘊結, 薰蒸肌膚, 故皮損紅腫伴有膿皰, 氣血凝塞不通故疼痛, 濕熱蘊結腸胃, 故口臭, 口苦, 便秘, 溲黃, 舌紅, 苔黃膩, 脈滑數為濕熱蘊結之象。 因肺與大腸相表裡,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面部, 故方選芍藥東加減以清熱燥濕, 行氣活血, 胃腸濕熱得清, 氣血調和, 故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