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溫陽化氣治口渴

口渴一症, 臨床多見。 究其病因, 可分外感和內傷兩類。 外感引起者, 如風熱感冒、陽明證及溫病等。 一般病程較短, 總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脈浮等症可尋。 內傷引起者, 一般病程較長, 多由陰虛引起, 然由陽虛引起者也不少見。

陽化氣口渴

如治某患, 男, 60歲, 主因口渴引飲3個月, 於2010年11月10日初診。 半年前大熱天吃涼香焦1只, 當時即感腹部憋脹, 繼之脘腹痞滿隱痛, 胃納減少, 旬日不解。 後用單方焙香蕉研面水沖服而瘥。 3個月前覺口渴, 渴而引飲, 但喝而愈渴, 儘管喝得腹脹仍覺口渴。 僅晚飯後至就寢前即飲水約1200mL。

小便自利。 幾個月來大便燥結, 非得吃香蕉或服三黃片方可排便, 過後複結。 近半月來經常腹痛隱隱, 以夜間為重, 服氣滯胃痛沖劑效不著(以往服之甚效)。 病來飲食減少, 睡眠可, 下肢沉重困乏。 脈沉少力, 舌體大有齒痕, 質淡紅苔薄白, 根部厚膩。 化驗血糖、血脂、血流變均未見異常。 診斷:口渴, 腹痛, 便秘。 證屬脾腎陽虛, 氣不化津, 痰濕內停。

病機分析:寒邪直中, 戕傷脾胃, 寒為陰邪, 易傷陽氣, 脾陽受損, 則脘腹漲滿, 飲食減少。 脾虛日久, 先天失養, 則腎陽亦虛。 腎陽虛, 則陽不化氣。 氣化不行, 津不上承則口渴引飲。 但本陽虛, 飲入大量陰液使陽氣更虛, 氣化更弱, 津更不行, 故愈喝口愈渴。 津液不布, 大腸失於濡潤則腸燥便結;脾腎陽虛, 脾失健運,

則聚濕成痰。 痰濕阻滯經絡, 經脈不暢則腹痛隱隱;水飲下趨聚於下肢則雙腿沉重困乏。

治宜溫陽化氣, 健脾助運。 方用真武東加味:炒白術15克, 茯苓20克, 白芍15克, 制附子10克(先煎), 乾薑10克, 炙甘草10克。 2劑, 水煎服。 方中附子溫腎陽, 乾薑暖脾陽, 使陽複而氣化行;白術健脾燥濕, 茯苓利濕健脾, 二藥合用使脾氣健運, 痰濕速去;白芍斂陰和陽, 又制薑、附之燥烈;甘草固護中氣。 諸藥合用使陽氣得複、氣化得行、津液得布, 痰濕得去而諸症自除。

11月14日二診:服藥第二天淩晨腹痛未作, 晨起口渴減輕。 劑盡渴飲顯減, 飲食增加, 大便已行。 再進2劑雙腿沉重乏困消失而愈。

按:《內經》雲“飲入於胃, 遊移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 ”此段經文是說飲食體液在體內的代謝過程。 即飲食入胃, 經過胃的腐熟消化, 水氣營養物質由脾上輸到肺臟, 又通過肺的通條水道, 將其下輸到膀胱, 再經過膀胱的氣化, 將其排出體外。 也就是說, 吃進飲食後, 通過胃、脾、肺、腎、膀胱的共同作用, 使水液和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 進行正常的生理代謝。 本例病已3個多月, 求醫數人, 服藥20餘劑。 視其方藥有溫裡之理中湯輩, 有滋陰之六味、沙參麥冬湯輩, 雖亦有效, 然終未治癒, 且病有漸進。 細審其症脈酷似《傷寒論》第213條所雲:“少陰病……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而疼痛, 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 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嘔者, 真武湯主之。 ”辨治中緊扣陽虛水泛之病機, 運用溫陽化氣之治則,
選用溫陽利水之真武湯, 1劑知4劑愈。 之後每遇以口渴為主訴的患者, 首先辨其屬外感還是內傷。 排除外感後, 再辨其是陰虛還是陽虛。 凡見畏寒肢冷, 舌體胖大, 邊有齒痕, 色淡苔白, 或兼食少腹痛, 或兼大便質稀/便秘, 或兼疲乏無力, 證屬陽虛者, 恒用溫陽化氣之真武湯, 治之輒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