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通裡攻下法的主要功效(上)

前面我們詳細介紹了通裡攻下法的歷史演進和理論依據, 廣大讀者對通裡攻下治法有一定的瞭解。 通裡攻下法的功效主要有退熱、止痛、止痙、蘇神、平喘、止利、寧血、退黃、蕩飲、逐水十個方面。

退 熱

發熱一症, 病機頗複雜。 其中, 各種原因導致燥熱內結、陽明腑實, 會發生但熱不寒, 伴煩渴、大便秘結等表現。

凡出現此病情, 均當予通降下奪, 釜底抽薪, 引而竭之。 裡實得下, 烈焰消解, 則脈靜身涼, 諸恙均消。 至於濕熱積滯搏結, 膠固難解, 則製劑宜輕, 頻頻緩投, 直至邪去熱退, 大便成形為止, 切勿以無燥結便閉而不從通泄瀉下立論。

下面舉例說明之。

若表邪傳裡, 深入陽明, 與腸中糟粕結為燥屎, 複因腑熱薰蒸, 騰達於外, 往往發生但熱不寒之征, 表現為蒸蒸發熱, 或日晡潮熱, 汗出濈濈然, 譫語不休, 口渴飲冷, 心煩躁擾, 腹滿硬痛, 撫按尤甚, 大便秘結, 小溲短黃, 舌紅苔黃而幹, 或焦黑起刺, 脈沉實有力等象。

稟陰素虧之人, 腑實留積, 裡熱熏灼, 鑠津奪液, 尤易內劫真陰, 常見身熱不解, 口渴欲飲, 唇焦齒燥, 汗出頻頻如流水, 大便燥堅, 秘結不下, 小溲短黃乏暢, 舌絳苔黑燥, 脈沉實等。

也有腑實燥結, 當下失下, 貽誤病機, 熱結于裡, 陰津受劫, 正元不支, 形成熱結陽明、氣陰欲竭險候, 而發生肌膚灼熱, 口乾咽燥, 神倦少氣, 額汗涔涔, 目睛乏和, 視物不清, 腹滿疼痛,

大便秘結, 小溲短黃, 或肢體震顫, 或撮空理線, 舌深絳苔焦黑, 脈沉弱或沉細等候。

如果陽明實熱, 移及小腸, 火腑燔灼, 下迫膀胱, 演變為陽明腑實, 小腸熱熾之變, 往往引起壯熱口渴, 舌糜唇裂, 心煩不寐, 大便秘結, 小溲赤澀, 涓滴而下, 溺時灼燙刺痛, 舌苔黃燥或焦黑, 脈沉細數等。

至於外受濕熱, 傳人陽明, 複與胃腸積滯交結鬱蒸, 腸腑受阻, 傳導失司, 發生濕熱積滯內結陽明之變, 每每出現身熱汗出, 稽留不去, 胸痞嘔惡, 脘腹滿痛, 觸按尤甚, 大便溏垢不爽, 色如敗醬, 舌苔黃膩, 脈象滑數等, 也應以通裡攻下法治之。

止 痛

腑者, 傳化物而不藏, 以通為用, 以降為順。 倘設陽明裡結, 胃腸積滯, 壅遏不暢, 則表現為氣機痹塞, 失其通降的臨床特徵,

其表現不僅會發熱, 還會表現為腹痛。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曾明確指出:“病人不大便五六日, 繞臍痛, 煩躁。 ”此主要表現為腹痛暴作, 繞臍而痛, 持續加重, 或陣發性劇痛, 腹脹滿不減, 手不可近, 觸按滿痛增劇, 胸脘痞悶, 嘔惡厭食, 大便閉結, 矢氣不行, 身熱口渴, 煩躁不寧, 濈然汗出, 小便短黃, 舌苔黃厚而燥, 脈沉實等。 凡此, 憑脈辨證俱當抓住腑氣不通的病理特點, 力投通裡攻下之法。 大便通利, 裡積下行, 自令痛隨利減, 腹部舒泰。 具體情況如下。

若陽明邪熱與痰水互結, 氣機受阻, 痞塞滯窒, 往往發生脘腹劇痛, 心下硬滿, 肌肉緊張特甚, 按之石硬, 痛不可近, 甚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口燥欲飲, 或膈內拒痛, 心中懊憹, 但頭汗出,

潮熱, 便結, 苔黃厚膩, 脈象沉緊等候, 是屬熱實結胸病證。 正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所雲:“結胸熱實”, 恒見“脈沉而緊, 心下痛, 按之石硬”,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餘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諸象。

素有宿疾瘀積, 一旦邪熱內陷, 深入於裡, 瘀熱互結, 病位偏著下焦, 每出現下腹急痛, 堅硬脹滿, 按之滿痛俱甚, 身熱夜甚, 口穢噴人, 漱水不欲咽, 神志異常, 時慧時昧, 或昏亂無知, 狂躁不寧, 小便自利, 大便秘結, 或垢糞黯黑, 舌深絳或有瘀斑、瘀點, 苔黃膩, 脈沉實或沉澀等。 如《溫病條辨·下焦篇》所雲:“少腹堅滿, 小便自利, 夜熱晝涼, 大便閉, 脈沉實者, 蓄血也”。 此乃血熱交相搏結, 系有形實邪結聚于下焦,

已成蓄血之變, 顯非一般清疏活血方藥所能奏效。

若表現為腹痛陣作, 初為繞臍而痛, 隨即轉至右少腹部, 按之加劇, 腹皮微急, 發熱汗出, 脘腹脹滿, 噁心嘔逆, 渴欲飲冷, 大便滯結, 舌苔黃膩, 脈象弦緊或滑數等候, 此乃糟粕積滯, 內阻腸腑, 傳化不行, 腸絡鬱遏, 氣結血壅, 敗血濁氣結聚不散, 蘊積釀熱, 氣血腐化, 所幸膿尚未成。

亦有稟體陽虛, 罹患陽明腑實, 本應輕劑緩攻, 而屢施峻下蕩滌, 損及正陽, 致裡實未去, 中寒內生, 陽虛不運, 終成寒實內結病理機轉, 主要表現為腹痛陣作, 或牽及脅肋, 嘔惡欲吐, 午前發涼, 肢端欠溫, 大便不通, 舌苔黏膩, 脈象緊弦等。

止 痙

痙為筋脈病證。 “陽明者, 十二經脈之長”, 主潤宗筋, 雖曰生化之源, 實系淵藪之鄉, 邪熱鴟張,未有不歸陽明者。若外邪入裡,內結陽明,燥熱燔灼,津液受劫,致筋脈乏濡,因之拘急攣縮而發痙。這種發痙的關鍵乃因濁盤陽明,熱盛傷津,筋脈失養,因而風動痙張,每有唇撮、口噤、骱齒、拳握之征,皆屬陽明經脈所循之部。換言之,此風由火出,痙緣燥生,風火相煽使然。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項背強急,四肢抽搐,唇撮骱齒,兩手握固,甚則角弓反張,壯熱不退,咽幹齒燥,口渴引冷,胸滿腹脹,便結不下,小溲短黃,舌紅苔黃燥,脈象弦數等。《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篇指出的“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骱齒”即為本候。

此當藥不讓秒,急予峻下燥熱,最為上策,冀熱去津回,則風息痙定,項和背柔。設治風而不治火,治火而不逐穢,恐不會有良效。

蘇 神

神昏為病,乃心神受擾而成。心藏神,主神明,神志活動為心所主,而胃脈通於心,故邪傳於裡,病及陽明,胃腸燥實內結之際,一旦腑濁不降,循經上擾,熱陷心包,致清竅閉塞,神失所用,勢必發生手厥陰心包與陽明胃腸俱病危候。誠如何秀山所說:“胃之支絡,上絡心腦,一有邪火壅閉,即堵塞其神明出入之竅。”症見神識昏糊,譫妄躁擾,驚惕不寧,呼吸窘迫,身熱面赤,舌謇,語言不利,四末逆冷,胸脘灼熱,腹滿痛拒按,溲赤便結,舌絳苔焦黑,脈沉實等。此乃邪熱深伏,熱深厥深,病勢岌岌可危。

雜病神昏,首推中風。若陽熱素盛之人,恣啖膏粱厚味,酒肉內積,結滯陽明,鬱而化熱,引起腑濁上攻,激犯清空,氣血逆亂,阻絡蒙竅,遂致神明無主,猝然昏僕,而成中腑之變。主要表現為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面色潮紅,氣粗口臭,兩手握固,腹滿脹痛,觸按板硬,大便秘結不下,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等。

治療時均當從通裡攻下法入手,主以苦寒通降,暢通腑氣,冀燥實得下,腑濁得降,則氣機和通,血運暢達,靈機複運,竅蘇神清。

平 喘

肺與大腸相表裡。當表邪不解,化熱內傳,邪熱內陷,與腸中糟粕搏結于裡,陽明燥實不得下泄,腑濁之氣攻沖於上,恒致肺失清肅,氣道不利,發生喘促咳逆,呼吸急迫,痰黃稠黏,咯吐不爽,或喉鳴痰湧,聲如拉鋸,鼻翼煽動,唇甲紫紺,煩熱口渴,頭昏目眩,胸脘脹悶窒塞,不能平臥,大便艱結,形如羊矢,小溲短黃,舌苔黃厚而燥,脈滑實等。

對此腸腑燥結,痰濁阻肺之變,務從峻下裡實,通降腑結入手。一旦燥實下泄,痰熱得清,則肺複宣肅,氣順喘平。

邪熱鴟張,未有不歸陽明者。若外邪入裡,內結陽明,燥熱燔灼,津液受劫,致筋脈乏濡,因之拘急攣縮而發痙。這種發痙的關鍵乃因濁盤陽明,熱盛傷津,筋脈失養,因而風動痙張,每有唇撮、口噤、骱齒、拳握之征,皆屬陽明經脈所循之部。換言之,此風由火出,痙緣燥生,風火相煽使然。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項背強急,四肢抽搐,唇撮骱齒,兩手握固,甚則角弓反張,壯熱不退,咽幹齒燥,口渴引冷,胸滿腹脹,便結不下,小溲短黃,舌紅苔黃燥,脈象弦數等。《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篇指出的“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骱齒”即為本候。

此當藥不讓秒,急予峻下燥熱,最為上策,冀熱去津回,則風息痙定,項和背柔。設治風而不治火,治火而不逐穢,恐不會有良效。

蘇 神

神昏為病,乃心神受擾而成。心藏神,主神明,神志活動為心所主,而胃脈通於心,故邪傳於裡,病及陽明,胃腸燥實內結之際,一旦腑濁不降,循經上擾,熱陷心包,致清竅閉塞,神失所用,勢必發生手厥陰心包與陽明胃腸俱病危候。誠如何秀山所說:“胃之支絡,上絡心腦,一有邪火壅閉,即堵塞其神明出入之竅。”症見神識昏糊,譫妄躁擾,驚惕不寧,呼吸窘迫,身熱面赤,舌謇,語言不利,四末逆冷,胸脘灼熱,腹滿痛拒按,溲赤便結,舌絳苔焦黑,脈沉實等。此乃邪熱深伏,熱深厥深,病勢岌岌可危。

雜病神昏,首推中風。若陽熱素盛之人,恣啖膏粱厚味,酒肉內積,結滯陽明,鬱而化熱,引起腑濁上攻,激犯清空,氣血逆亂,阻絡蒙竅,遂致神明無主,猝然昏僕,而成中腑之變。主要表現為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面色潮紅,氣粗口臭,兩手握固,腹滿脹痛,觸按板硬,大便秘結不下,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等。

治療時均當從通裡攻下法入手,主以苦寒通降,暢通腑氣,冀燥實得下,腑濁得降,則氣機和通,血運暢達,靈機複運,竅蘇神清。

平 喘

肺與大腸相表裡。當表邪不解,化熱內傳,邪熱內陷,與腸中糟粕搏結于裡,陽明燥實不得下泄,腑濁之氣攻沖於上,恒致肺失清肅,氣道不利,發生喘促咳逆,呼吸急迫,痰黃稠黏,咯吐不爽,或喉鳴痰湧,聲如拉鋸,鼻翼煽動,唇甲紫紺,煩熱口渴,頭昏目眩,胸脘脹悶窒塞,不能平臥,大便艱結,形如羊矢,小溲短黃,舌苔黃厚而燥,脈滑實等。

對此腸腑燥結,痰濁阻肺之變,務從峻下裡實,通降腑結入手。一旦燥實下泄,痰熱得清,則肺複宣肅,氣順喘平。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