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主濕熱痢疾;黃疸;水腫;小便不利;熱毒癰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作羹。 外用:適量, 搗敷患處。
注意
腸胃虛寒者慎服。
附方
①治一切癰疽:春夏用莖, 冬月用子, 就於根側導取, 搗爛敷之。 用菜亦可。 (《保生餘錄》)②治數種疔瘡:馬蹄草、大青葉、臭紫草各等分。 擂爛, 以酒一碗浸之, 去滓, 溫服。 (《經驗良方》)
各家論述
1.《別錄》:主消渴, 熱痹。
2.陶弘景:補, 下氣, 雜鱧魚作羹, 亦逐水。
3.《唐本草》:久食大宜人, 合鮒魚為清羹, 食之主胃氣弱, 不下食者至效, 又宜老人。
4.孟詵:和鯽魚作羹, 下氣止嘔。 少食補大小腸虛氣。
5.《日華子本草》:治熱疸,
6.《醫林纂要》:除煩, 解熱, 消痰。
7.《本草再新》:療百毒, 清諸瘡。
8.《本草匯言》:蓴菜, 涼胃療疽, 散熱痹之藥也。 此草性冷而滑, 和薑醋作羹食, 大清胃火, 消酒積, 止暑熱成痢。 但不宜多食久食, 恐發冷氣, 困脾胃, 亦能損人。
9.《本經逢原》:蓴性味滑, 常食發氣, 令關節急, 患痔漏、腳氣、積聚, 皆不可食, 為其寒滑傷津也。 《千金方》治熱瀉嘔逆漏氣, 澤瀉湯、麥門冬湯並用之, 取其清胃脘之熱逆也。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