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養陰清熱;益氣血;止渴潤燥。 主陰虛勞熱;肺痿咳嗽;失音;吐血;消渴;便秘;肌膚失潤。
【用法用量】內服:溶化, 15-30g;或入膏、丸。 外用:適量, 塗摩。
【各家論述】
1.《本草會編》:酥、酪、醍醐, 大抵性皆潤滑, 宜於血熱枯燥之人, 其功亦不甚相遠也。
2.《本草經疏》:凡一切藥用酥炙者, 取其潤燥, 兼能益精髓, 補血脈, 又有滲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
3.《別錄》:補五臟, 利大腸, 主口瘡。
4.《千金·食治》:沙中及白羊酥, 除胸中客氣, 利大小腸, 治口瘡。 犛牛酥, 去諸風濕痹, 除熱利大便, 去宿食。
5.《本草拾遺》:合諸膏, 摩風腫, 碗跌血瘀。
6.《日華子本草》:牛酥, 益心肺, 止渴、嗽,
7.《綱目》:牛、白羊酥, 益虛勞, 潤臟腑, 澤肌膚, 和血脈, 止急痛, 治諸瘡, 溫酒化服。
8.《隨息居飲食譜》:潤燥充液, 滋陰止渴, 耐饑, 養營清熱。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