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方劑>正文

五苓散中藥方劑

五苓散中藥方劑, 是一味可以治療外感風寒的藥。 當然它還有另外一個配方, 可以水濕內停證小便不利, 不同的配方不同的功效。 下面小編就好好介紹這個中藥方劑, 看看五苓散的功效到底有什麼?還有五苓散的用法?大家一起看看吧!

方劑名

五苓散, 出自《傷寒論》。

組成

豬苓去皮, 十八銖( 9g) 澤瀉一兩六銖(15g) 白術十八銖(9g) 茯苓十八銖(9g)桂枝去皮, 半兩(6g)。

用法

搗為散, 以白飲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飲暖水, 汗出愈, 如法將息。 現代用法:共為細末, 每次6g, 每日3次, 服後多欽開水, 汗出愈。 或作湯劑, 水煎服。

功效

利水滲濕, 溫陽化氣。

主治

1.外感風寒, 水濕內停證小便不利, 頭痛發熱, 煩渴欲飲, 甚或水入即吐, 苔白, 脈浮。

2.水濕內停之水腫, 泄瀉, 小便不利。

3.痰飲內停證臍下動悸, 吐涎沫而頭眩, 或短氣而咳者。

方解

本方證為膀胱氣化不利, 水蓄下焦所致。 本方原治太陽表邪未解, 內傳太陽之腑, 以致膀胱氣化不利, 遂成太陽經腑同病之“蓄水證”。 外有太陽表邪未解, 故發熱頭痛, 苔白脈浮;邪熱內傳膀胱, 氣化失常, 則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 津液不布, 而煩渴飲水;由於水蓄於內, 不得輸布, 故水人即吐, 即為“水逆證”。 水濕內停, 泛溢肌膚, 則為水腫;水走腸間, 而為泄瀉;氣化失常, 則小便不利;水飲內停, 亦可成為痰飲證, 痰飲內停於下, 故臍下動悸;痰飲上逆, 則吐涎沫;氣化不利,

阻礙清陽, 故頭眩;痰飲淩肺, 則短氣而咳。 以上所治雖臨床表現不一, 但病機都是膀胱氣化不利, 水濕內停, 主證為小便不利。 治宜利水滲濕, 通陽化氣, 兼解表邪。 方中重用澤瀉, 利水滲濕, 為君藥。 茯苓、豬苓甘淡利水, 健脾滲濕, 共為臣藥。 白術健脾祛濕;桂枝助陽化氣, 解表散寒, 共為佐藥。 五藥合用, 使水行氣化, 表解脾健, 蓄水留飲自除。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化氣利水的代表方, 以小便不利, 舌苔白, 脈浮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治療腎炎、心臟病、肝硬化引起的水腫, 以及急性腸炎、尿瀦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盛者。

胃苓湯(《丹溪心法》) 五苓散平胃散各3g 用生薑、大棗煎湯, 空腹送服。 功效:祛濕和胃, 行氣利水。 主治:夏秋之間,

脾胃傷冷, 水穀不分, 泄瀉不止, 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者。 胃苓湯即五苓散與平胃散合方, 因綜合了兩方的功效, 故能祛濕和胃, 行氣利水, 適用于水濕內盛之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

方歌

五苓散用豬茯苓, 澤瀉白術桂枝應, 利水滲濕又化氣, 利便解表治水停。

結語:這味藥的名字, 但是功效與配方並不一樣。 人們在向中醫諮詢的時候, 一定要看清楚, 瞭解自己的症狀以及自己適合的治療方法。 中藥方子可以滋補身體, 但是也不能亂服用, 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囑咐下服用才可行啊!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