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手足口病冬季也可發生 中醫如何有效地治療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傳染病, 尤其多發於以5歲以下的兒童, 眼下雖然是冬季, 但是也有孩子患上了手足口病, 那麼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手足口病呢?手足口病又有哪些早期症狀?

1、一般症狀表現

(1)急性起病, 潛伏期3-5天, 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 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 手、足出現斑丘疹、皰疹, 初起為斑丘疹, 後轉變為皰疹, 圓形或橢圓形, 約3-7mm如米粒大小, 較水痘皮疹為小, 質地較硬, 周圍有紅暈, 皰內液體較少, 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 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

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

(2)除了手足口外, 也可以在臀部及肛門附近, 偶爾看到在軀幹和四肢出現皰疹, 數天后乾涸、消退, 皮疹無瘙癢, 無疼痛感。

(3)個別小孩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 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

(4)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 全病程約5-10天, 多數可自愈, 預後良好, 無後遺症。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迴圈衰竭等。

(1)呼吸系統表現為:呼吸淺促、困難, 呼吸節律改變, 口唇紫紺, 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 肺部可聞及痰鳴音或濕羅音。

(2)神經系統表現為:精神差、嗜睡、頭痛、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或癱瘓;查體可見腦膜刺激症、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現為頻繁抽搐、昏迷、腦水腫、腦疝。

(3)循環系統表現為:面色蒼白, 心率增快或緩慢, 脈搏淺速、減弱甚至消失, 四肢發涼, 指(趾)發紺, 血壓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的症狀有很多, 可以嘗試中醫進行治療。 那麼, 中醫如何治療手足口病?

中醫理論認為, 本病的病因為外感濕熱疫毒。 當疫苗濕熱之邪傷及肺脾兩髒時, 造成肺衛失和或毒邪蘊積於脾, 使脾主四肢及開竅於口的功能失調, 出現上述的臨床特徵, 同時可伴有發熱、流涕、微咳等類似夏季感冒的症狀或流涎、拒食、煩躁等症。

辨證診治6方法

在發病的早期和中期, 一般多採用清熱解毒、化濕涼血療法,

常用的藥物有銀花、連翹、黃芩、梔子、生苡仁、牛蒡子、蟬衣、紫草、蘆根、竹葉、生石膏、黃連、燈芯草等。 發病後期, 若見手足心熱、食少、煩躁不安等, 可以加入生地、麥冬、白薇、玉竹等養陰清熱之品。

西醫對於手足口病的治療主要以抗病毒為主, 相比較而言, 中醫治療本病更具特色且素有成效。 針對寶寶比較多見的症狀, 給媽媽們介紹幾個小方子, 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1、如果孩子以手足皰疹為主, 可用金銀花15克、板藍根15克、蒲公英15克、車前草15克、浮萍15克、黃柏10克, 水煎外洗皰疹處。

2、手足紅腫明顯, 可用黃苓、黃連、丹皮、板藍根、白蘚片、地膚子、忍冬藤、紅花煎水清洗患處。

3、如果孩子以口腔皰疹為主, 可用西瓜霜、冰硼散、珠黃散, 任選一種,

塗擦口腔患處。

4、出現牙齦紅腫者, 可用板藍根、黃苓、白蘚片、竹葉、薄荷煎水含漱。

5、如果孩子出現口腔潰瘍, 疼痛明顯伴有煩躁、哭鬧、大便秘結, 可以用銀花15克、淡豆豉9克、竹葉10克、清茶少許, 煎水代茶飲。 也可服用黃梔花口服液, 每次5~10毫升, 一日2~3次。

6、如果孩子出現食欲不振, 不必強制進食, 可以試一下荷葉薏苡粥。 取鮮荷葉一個, 洗淨切碎, 取薏苡仁20克、大米適量, 加水適量煮粥食用。

中醫治療

普通型(心脾積熱):發熱, 無汗, 手足口出現皰疹, 其中口舌皰疹色紅, 疼痛劇烈, 患兒流涎較多, 納差, 不能進食, 大便秘結, 舌質紅, 苔黃膩。 中醫治法:清熱解毒化濕

方藥:大黃黃連瀉心東加減

藥物:大黃3克, 黃芩6克, 黃連3克, 五倍子6克, 薄荷6克, 水煎50毫升, 分2次服。

普通型(濕熱交阻):發熱, 無汗, 手足口出現皰疹, 口舌皰疹色暗紅, 疼痛不劇, 腹脹, 納差, 大便正常或稍溏, 舌暗紅, 苔白膩或稍黃膩。

中醫治法:辛開苦降, 清熱化濕解毒

方藥:甘草瀉心東加減

藥物:生甘草10克, 半夏6克, 黃芩6克, 黃連2克, 乾薑3克, 柴胡10克, 藿香6克, 水煎50毫升, 分2次服。

重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發熱、皮疹, 高熱, 無汗, 煩躁, 嗜睡, 煩躁, 易驚, 或伴肢體痿軟、癱瘓, 舌紅, 苔白膩或黃膩。

中醫治法:清熱化濕, 鎮肝熄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