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缺鐵性貧血指的是由於體內缺少鐵質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種常見貧血, 在紅細胞的產生受到限制之前, 體內的鐵貯存已耗盡, 此時稱為缺鐵。 這種貧血特點是骨髓, 肝、脾及其他組織中缺乏可染色鐵, 血清鐵濃度和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均降低, 典型病例貧血是屬於小細胞低色素型。 本病是貧血中常見類型, 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
那麼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有哪些呢?
①需鐵量增加而鐵攝入不足
多見於嬰幼兒、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婦女。 嬰幼兒需鐵量較加, 若不補充蛋類、肉類等含鐵量較高的輔食,
②鐵吸收不良
常見於胃大部切除術後, 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進入空腸, 繞過鐵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腸), 使鐵吸收減少。 此外, 多種原因造成的胃腸道功能紊亂, 如長期不明原因腹瀉、慢性腸炎、克隆病等均可因鐵吸收障礙而發生IDA。
③鐵丟失過多
慢性長期鐵丟失(即失血過多)而得不到糾正則造成IDA。 如:慢性胃腸道失血(包括痔瘡、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腸道腫瘤、寄生蟲感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等)、月經量過多(宮內放置節育環、子宮肌瘤及月經失調等婦科疾病)、咯血和肺泡出血(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肺出血-腎炎綜合征、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等)、血紅蛋白尿(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冷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心臟人工瓣膜、行軍性血紅蛋白尿等)及其他(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慢性腎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多次獻血等)。
缺鐵性貧血的症狀又有哪些?
血紅蛋白是一種紅色的含鐵蛋白質, 其中鐵的數量約占人體總含鐵量的70—80%。 紅細胞的主要成分即是血紅蛋白。 紅細胞運送氧的工作, 便是靠血紅蛋白來完成的。 鐵是一種變價元素, 有四氧化三鐵、三氧化二鐵和氧化亞鐵三種。 由於鐵從一種價態變為另一種價態時, 需要消耗(或放出)的能量極少, 因而是血液中氧的良好載體。 當血液進入肺部後,
此時, 主要症狀表現為:
①由於供氧不足, 體內的血液更多地流向重要臟器, 而那些暫時影響不大的臟器, 例如皮膚、粘膜等的血管則開始收縮。 於是常會出現皮膚、眼瞼內粘膜等變白。 這種現象在口唇、指甲和耳垂等部分尤為明顯。
②由於無法供給細胞足夠的氧, 從而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勞、食欲減退以及嗜睡等。
③缺鐵性貧血還容易造成腦內缺氧, 影響正常思維, 使思考能力變差、健忘以及經常出現頭暈、眼花、耳鳴等。 對於2歲以內的嬰幼兒, 還會直接影響到腦和身體的正常發育。
此外, 缺鐵還會影響到蛋白質的合成和能量的利用, 損害人體的免疫機制, 導致無機鹽和維生素代謝的紊亂, 使鉛滯留, 鎂、鈷、鋅的吸收量增加, 血液內維生素C的含量減少, 血小板的數目增多。 也會引起體內藥物作用和代謝的變比, 使尿中的琥珀酸和酮體的排泄量增加。
缺鐵性貧血起病緩慢。 當每天攝入的鐵數量不足時, 並不會立即發生貧血, 而是利用身體中貯備的鐵。 當貯備的鐵用完, 開始出現貧血的傾向時, 也都不會立即出現上述症狀, 甚至多數人連自我感覺都不明顯。 當病人到醫院就診時, 病情一般都已發展到了中度貧血。 因此, 經常注意鐵的補充, 並使體內有一定數量鐵的貯備,